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人民美好生活新时代

来源: 2019-06-26 22:29

   【相关背景】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明确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想。2013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会议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

 【综合分析】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既有质朴纯真的共同向往,又因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能够认识美好生活的本质,根本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也是美好生活的本质得以进一步彰显的新时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美好生活同样如此。实践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现实生活与动物式的自然生存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使美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就人的生活层次而言,美好生活是在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之后,所要实现的更高层次的、更高要求的生活状态。在当前,美好生活状态既包括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状态,又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的生活状态。对所有这些生活状态的创造和满足而言,劳动实践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所以,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美好生活,也没有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抽象的和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只能出现在幻想中。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构成]

美好生活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广泛生活领域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中,各个生活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美好生活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养分。人民既是这个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是这个美好生活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个美好生活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人民谋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三者作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回答了新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是为什么人、由谁领导、走什么路的问题。

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个人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是要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创造一切内在和外在条件,最终使每个人尽可能处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这包括使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发挥,每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人格尽可能得到完善,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尊重。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的关系]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涵义不同但又存在紧密关系。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来说,获得有量的多少差别,幸福有质的高低差别,在感知上两者既有交合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获得,没有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获得,幸福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获得与幸福又不是直接对应的,获得多不等于幸福指数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获得多少的数量来决定的。安全感对获得感、幸福感具有保证意义。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险;失去安全保证,生活幸福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整体性揭示,正是基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逻辑关系。

 [重要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向强起来飞跃的必然要求。我国日益富裕,繁荣昌盛的状况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厚实基础。然而,辩证地看,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循序渐进的社会嬗变,又是互为条件的历史贯通,不能机械地将三者割裂开来。民族站起来了,才可能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不谋求富强,就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民族不强大,国家就不能说真正富起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新征程的开启凸显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执政使命担当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

首先,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能单纯依赖发展生产力,必须着眼发展理念创新、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提出时代新要求。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解决生产力不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不注重加强生产关系的改革、不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会制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再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党的执政使命担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更强、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更有基础、更可传递。

 [参考对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既包括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又包括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这两种实践共同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各种必备条件。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态条件等外在因素。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人内在的思想修养、道德境界、智慧德性、感受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使作为个体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实现并感受美好生活。

在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要素当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性条件。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需要,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过去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又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产生的现实基础。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

一个人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既与他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又与他内在的精神生活条件有关。精神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要过上美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感受能力等内在精神素养的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本身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它与美好生活的实现密不可分。对幸福、美好生活与道德关系的深层次哲学研究告诉我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离不开道德水准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构美好生活,也必须加强人的素质锤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资料来源:

原标题: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王世鹏 高新民

原标题: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齐卫平

原标题:奋斗不懈谋幸福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朱友华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