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擦鞋救母”叩问社会救助“凹地”
只有当社会救助真正有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连日来,河源13岁少年骆伟科为救病母徒步300公里到广州擦鞋筹款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收到的捐款已经超过30万元。目前,骆妈妈成功进行了脑肿瘤切除手术,而关于骆伟科和姐姐的读书问题,也有人表示愿做他们的"爱心妈妈",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直到能够独立生活。
然而,当我们对13岁少年的道德充满礼赞时,当我们庆幸问题得到解决时,当我们为社会爱心温暖这对母子而感到欣慰时,更需要关注这样一个现实: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因"媒体关注"而解决问题的特困家庭。这些年来,从"暴走妈妈"到"跪行捐助",不同困难个体困境的改善,往往是因媒体关注才变得幸运。"媒体报道-领导重视-社会行动-问题解决",这样的模式固然有效,毕竟充满偶然。它折射的,其实是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
因此,对那些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的人群,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其最低生活水平,这样的社会救助,不仅是社会的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具体到少年"擦鞋救母"一事,如果社会救助制度能及时替骆妈妈分担其治病压力,13岁的少年就不用"擦鞋救母",过早承担生活的压力,感受人生的无奈。
应该看到,社会救助需要调集各方资源,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但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救助是政府的责任。对政府而言,要切实增强社会救助的主动性,让关爱尽可能体现在事前的"雪中送炭",而不是媒体曝光后、领导过问了,才派人跟进。对社会而言,要看到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社保和民政等专业部门,还要发动慈善互助机构等社会群团组织的力量。只有当社会救助真正有了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得到尽快推进,重病医保制度获得建立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