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新阶段的道德失范,往往冲破社会道德底线,加剧道德行为与社会规范的错位,表现出对道德共识及基本规则的违背,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意愿的贫乏和道德质量的下滑。
[综合分析]
然而,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经济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
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紧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措施]
第二,道德失范的治理,要发挥好制度守护道德的功能。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健全法律体系,惩恶扬善,使人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行。在道德和制度的结合上,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合道德性。制度不合理,会诱发不道德行为。二是要发挥好制度的强制性制裁和惩罚作用。任何社会不能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遵法守德,但是,一个良好的正义社会能够做到对违法背德之人给予惩罚,实现矫正性公正。为此,需要完善法律细则,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背德的成本和风险,使人们不敢践踏法律和道德。三是要避免制度闲置的失效问题,树立制度,做到违规必究,违规必罚,强化制度对道德的守护功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