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述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技术
早在业界还在兴建因特网的时候,技术人员专注于理解IP寻址方法的重要性。人们研究的是A类、B类和C地址、子网掩码以及如何计算这些掩码。人们对分类方案非常熟悉,以至经常把街道地址同IP地址混为一谈。现在有些人仍在这么做。
然而如今,网络界很少采用所谓的传统IP寻址方法。更为常见的是,ISP采用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如果说理解ISP的术语对你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认真研究CIDR是个先诀条件。
分类方案的问题
起初,视网络规模而定,包括IPv4地址的32位地址空间被分成了五类(见图表一)。每类地址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识别网络,第二个部分用来识别该网络上某个机器的地址。它们采用点分十进制记法表示,有四组数字,每组代表八位,中间用句点隔开。譬如说xxx.xxx.xxx.yyy,其中x表示网络地址,y表示该站的号码。分配用来识别网络的比特越多,该网络所能支持的站数就越少,反之亦然。
处在最上端的是A类网络,这专门留给那些节点数最多的网络――准确地说,是16277214个节点。A类网络只有126个。B类网络则针对中等规模的网络,但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规模仍然相当大:拥有65534个节点。B类网络有65000个。然而,大多数分配的地址属于C类地址空间,它最多可以包括254个主机。C类网络超过200万个。
地址分类法带来了两个问题,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类别无法体现顾客的需求。A类地址实在过大,以至浪费了大部分空间。另一方面,C类网络对大多数组织来说实在太小,这意味着大多数组织会请求B类地址,但又没有足够的B类地址可以满足需求。
第二个问题就是浪费了地址空间。小规模独立网络(譬如20个节点)获得C类地址后,剩余的 234个地址却闲置不用。此外,大组织会想方设法采用子网化技术(subnetting),把自己的A类或B类地址分成更小、更容易管理的地址群。子网能够建立一群群通常与单一网络段相关的网络站,而不是让100万个站连接在一条线路或一个集线器上。更确切地说,子网重新分配了原先用于表示主机地址的部分比特,改而用来表示子网。
这办法相当巧妙,但存在一个问题:子网也会导致站地址减少。在每个子网内,两个地址用于广播流量。视结构配置而定,地址数量最多有可能会减少一半。举例说,一个C类网络通常支持254个末端主机。然而,把C类网络分成64个子网会把可能的地址数量减少到128个末端主机――大约只有可能的地址总数的 3%。
淘汰分类方案
解决这些寻址问题的办法就是丢弃分类地址概念。CIDR利用表示用来识别网络的比特数量的"网络前缀",取代了A类、B类和C地址。前缀长度不一,从13到27位不等,而不是分类地址的8位、16位或24位。这意味着地址块可以成群分配,主机数量既可以少到32个,也可以多到50万个以上(见图表二)。
因为各类地址在CIDR中有着类似的地址群,两者之间的转移就相当简单。所有A类网络可以转换成/8 CIDR表项目。B类网络可以转换成/16,C类网络可以转换成/24。
这办法可行的唯一前提是地址是连续的。不然,就不可能设计出包含所需地址、但排除不需要地址的前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超网块(supernet block)即大块的连续地址就分配给ISP,然后ISP负责在用户当中划分这些地址,从而减轻了ISP自有路由器的负担。
地址分类方法
原始的IP寻址方法主要基于三类地址:A类、B类和C类地址。
[[The No.2 Picture.]]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