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咨询工程师《分析与评价》知识点(33)

来源: 2018-11-12 18:07

   成本与费用

 
  (一)成本与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成本与费用的种类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成本与费用按其计算范围可分为单位产品成本和总成本费用;按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按会计核算的要求有生产成本(或称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按财务分析的特定要求有经营成本。
 
  (三)成本与费用估算要求
 
  (1)成本费用的估算,原则上应遵循国家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和费用核算方法,同时应遵循有关税收法规中准予在所得税前列支科目的规定。当两者有矛盾时,一般应按从税的原则处理。
 
  (2)结合运营符合,分年确定各种投入的数量,注意成本费用与收入的计算口径对应一致。
 
  (四)总成本费用估算
 
  总成本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项目评价中一般指一年)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全部费用。
 
  1.总成本费用构成与计算式
 
  总成本费用的构成和计算通常由以下两种公式表达:
 
  (1)生产成本加期间费用法
 
  总成本费用=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其中: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费+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直接工资或薪酬+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项目评价中一般只考虑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上式可改写为: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利息支出+营业费用
 
  (2)生产要素估算法
 
  总成本费用=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工资或薪酬+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利息支出+其他费用
 
  这种方法是从估算各种生产要素的费用入手汇总得到项目总成本费用,而不管其具体应归集到哪个产品上。采用这种估算方法,不必考虑项目内部各生产环节的成本结转,同时也较容易计算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增值税进项税额。
 
  2.总成本费用各分项的估算要点(以生产要素估算法为例)
 
  (1)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
 
  需要的基础数据:
 
  1)相关专业所提出的外购原材料和燃料动力年耗用量。
 
  2)选定价格体系下的预测价格,应按入库价格计算;或者按到厂价格计算,同时把途库耗量换算到年耗用量中。
 
  3)适用的增值税税率。
 
  (2)工资或薪酬
 
  工资或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通常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按照生产要素估算法估算总成本费用时,所采用的职工人数为项目全部定员。
 
  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项目(企业),应当用“职工薪酬”代替“工资”,职工薪酬包括:
 
  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2)职工福利费;
 
  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4)住房公积金;
 
  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6)非货币性福利;
 
  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3)合理确定各项投入的价格,并注意与产出价格体系的一致性。
 
  (4)各项费用划分清楚,防止重复计算或低估漏算。
 
  (5)成本费用估算的行业性很强,应注意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增减其构成科目或改变名称,反应行业特点。
 
  确定工资或薪酬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项目地点
 
  2)原企业工资或薪酬水平
 
  3)行业特点
 
  4)平均工资/薪酬或分档工资/薪酬
 
  (3)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费
 
  1)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原值是指项目投产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按规定由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包括: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 和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即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部分,即处理按规定可以计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以外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其他费、工程保险费和联合试运转费等。
 
  还包括预备费和建设期利息。
 
  2)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磨损的价值损失,通过提取折旧的方式得以补偿。
 
  按照财税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财务分析中,折旧费通常按年计列。符合税法的折旧费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直线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原称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税法也允许对某些机器设备采用快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各种方法的计算公式:
 
  (1)年限平均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又分两种,一是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二是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
 
  a.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公式:
 
  年折旧额=单位里程折旧额×年行驶里程
 
  b.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的公式:
 
  年折旧额=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年工作小时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
 
  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以前各年累计折旧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在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5)几种折旧方法的比较(年折旧率和年折旧额的比较)
 
  a.年限平均法计算的各年折旧率和年折旧额都相同;
 
  b.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年折旧率相同,但年折旧额按固定资产净值计算,逐年变小;
 
  c.年数总和法按原值进行计算,但各年折旧率逐渐变小,故年折旧额也逐年变小。
 
  如果不计净残值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估算的第1年的折旧额是采用年限平均法的两 倍。
 
  【例题-8-2】某固定资产原值27000元(其中包括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7000元),折旧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率10%,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则第3年的折旧额约为( )元。
 
  A.2333
 
  B.4444
 
  C.6000
 
  D.6667
 
  [答疑编号50233409020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7000元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原值,所以计算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0元。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强调各位考生一定要注意的是在该方法下,应在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对于本题,由于折旧年限为3年,要求计算第三年的折旧额因此应该将第二年和第三年平均摊销,具体计算如下:
 
  第一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20000×(2/3)=13333元
 
  第二年、第三年折旧额=(20000-13333-20000×10%)/2=2333元
 
  参见教材P298。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