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咨询工程师政策与规划第十一章:中国制造2025

来源: 2019-02-20 16:06

   第十一章 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
 
  一、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立完整的制造体系。
 
  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
 
  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
 
  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二)基本原则(四条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3)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4)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3)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4)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战略目标
 
  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
 
  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九大任务)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国知识产权许可。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组织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 在。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
 
  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
 
  制定工业强基实施方案,制定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发展报告,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注重产用结合、协同攻关,在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防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