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浮锚杆设计
一般抗浮计算:(局部抗浮)1.05F浮力-0.9G自重 0即可(整体抗浮)1.2F浮力-0.9G自重 0即可如果抗浮计算不满足的话,地下室底板外挑比较经济同意以上朋友的观点,一般增大底版自重及底板外挑比抗拔桩要经济很多「原创」抗浮锚杆设计总结抗浮锚杆设计总结。
抗浮锚杆的设计并无相应的规范条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岩石锚杆基础”部分以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有关锚杆的部分可以参考使用,不过最好只用于估算,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有一些锚杆构造做法可以参考。对于锚杆估算,推荐使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对于岩土的分类较细,能查到一些必要的参数。
1)锚杆钢筋截面面积;来源:www.examda.com
3)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
3、锚杆的布置方式与优缺点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2)集中线状布置,一般布置于地下室底板梁下;优点:由于锚杆布置相对集中,对于地下室底板下的外防水施工也比较方便;对于个别锚杆承载力不足的情况,由于有较多的锚杆分担,有较强的抵抗力。缺点:不能充分利用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力来平衡掉一部分水浮力(个人认为考虑的话偏于不安全,对于跨高比小于6的底板梁,可以适当考虑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力来平衡掉一部分水浮力),要求锚固于较硬岩体中,不适用于软岩与土体;地下室底板板配筋较大。
4)集中点状布置推荐用于坚硬岩;集中线状布置推荐用于坚硬岩与较硬岩;面状均匀布置推荐用于所有情况;
1)集中点状布置,抗浮锚杆与岩石锚杆基础结合为优,需注意柱底弯矩对锚杆拉力的影响,特别是柱底弯矩较大的时候;
3)岩石情况(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应准确区分,可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7.2.3-1注4;
5)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应合理可靠,一般应由地质勘测单位提供,比较可靠和有说服力,应设置水位观测井,对于超出抗浮设计水位的情况应有应对措施;
7)由于锚杆钢筋会穿过底板外防水,锚杆钢筋应有防水措施;
相关推荐:混凝土施工温度与裂缝产生
抗浮锚杆的设计并无相应的规范条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岩石锚杆基础”部分以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有关锚杆的部分可以参考使用,不过最好只用于估算,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有一些锚杆构造做法可以参考。对于锚杆估算,推荐使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对于岩土的分类较细,能查到一些必要的参数。
1)锚杆钢筋截面面积;来源:www.examda.com
3)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
3、锚杆的布置方式与优缺点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2)集中线状布置,一般布置于地下室底板梁下;优点:由于锚杆布置相对集中,对于地下室底板下的外防水施工也比较方便;对于个别锚杆承载力不足的情况,由于有较多的锚杆分担,有较强的抵抗力。缺点:不能充分利用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力来平衡掉一部分水浮力(个人认为考虑的话偏于不安全,对于跨高比小于6的底板梁,可以适当考虑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力来平衡掉一部分水浮力),要求锚固于较硬岩体中,不适用于软岩与土体;地下室底板板配筋较大。
4)集中点状布置推荐用于坚硬岩;集中线状布置推荐用于坚硬岩与较硬岩;面状均匀布置推荐用于所有情况;
1)集中点状布置,抗浮锚杆与岩石锚杆基础结合为优,需注意柱底弯矩对锚杆拉力的影响,特别是柱底弯矩较大的时候;
3)岩石情况(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应准确区分,可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7.2.3-1注4;
5)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应合理可靠,一般应由地质勘测单位提供,比较可靠和有说服力,应设置水位观测井,对于超出抗浮设计水位的情况应有应对措施;
7)由于锚杆钢筋会穿过底板外防水,锚杆钢筋应有防水措施;
相关推荐:混凝土施工温度与裂缝产生
来源:233网校-岩土工程师考试责编:ljwzmznd评论纠错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