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高应变动力试桩的误差分析

来源:互联网 2017-03-01 00:39
摘要:相对静载试验而言,高应变动力试桩的误差来源要丰富得多。本文较系统地对这些误差进行总结,提出了浅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的误差的概念,并通过工程实践分析说明。对如何减小误差、更好地应用和发展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提出建议。
1、前言来源:www.examda.com
多年以来,人们往往试图以静动对比试验结果来衡量高应变动力试桩方法的准确性,但评述结果都是有争议性的。原因是复杂的,从静载试验方面,其得到的极限承载力值并非唯一值。首先,静载荷试验每级加荷量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0%,这意味着其所确定的承载力的精度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0%,这其中就包含着不小的误差。其次,不但世界各地确定极限荷载的标准五花八门、迥然各异,即使在我国,不同规范中的确定方法也有所区别。因此以不同的标准所确定的承载力显然也就不尽相同。第三,基准梁的设置,千斤顶和压力表以及位移量测仪表所产生的系统误差不可忽略。此外,非自动加荷条件下的人工加载其主观性误差更是无法估计。所以,要得到一个合理的对比标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在这里,笔者仅从高应变试验本身的误差来源出发来作分析,认为可将误差分为浅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的误差。
美国人曾说过桩基动测是“垃圾进、垃圾出”的方法,意即在没有获得可靠的现场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室内分析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动测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试桩结果。
3、中层次的误差——测试条件的不同考试大论坛
首先,是否完全进入塑性状态是评价桩承载力的关键,确定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就我国而言,标准相对明确;而高应变试验则很难定义土体是否进入塑性状态。传统的推荐是当贯入度达到或超过土的弹限值时,可认为土阻力充分发挥,其贯入度推荐值是2.54mm.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各类土的弹限值各不相同,如对碎卵石混粘土及一部砂,该值可能达十毫米,而对于黄土或一部分淤泥,
其次,桩的试验时的状态具有时效性,先动载后静载,才会使桩的试验状态相对接近。此外,岩土也具有时效性,例如硬质岩的松驰效应,风化岩的蠕变效应,软粘土的软化,负孔隙水压力等都可能导致高应变试验过高判定承载力,而对动载敏感的粘土,超孔隙水压力,土体的扰动,液化作用等可能导致动力试验过低判定承载力。
高应变动力试验对实测时域波形的分析处理,主要提供了两种方法:凯司法和实测曲线拟合法,以下作分别论述。
凯司法是一种建立在一维应力波理论基础上的具有快速的现场实时结果的高应变动力试桩方法。其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砼是非匀质的弹塑性材料并且桩径越大,与一维弹性体的假定相关愈远。
4.1.2设定值的选取误差
凯斯法求承载力要求桩体内纵波的传播速度值是已知的,波速是关键的,它影响到F和Z两条曲线的匹配性,对于工程桩(钢桩除外),通常情况下无法预先实测波速值,在桩底反射不明显的情况下,只能靠动测人员根据混凝土强度凭经验选取。而波速和混凝土强度之间并无很好的相关关系,在桩基动测中,波速除与砼本身因素有关外,还和诸如冲击产生的应变量级、桩周土性质、桩身缺陷及至桩长等都有关,这使得波速的选取并非轻易而举。而有些关于动测的资料给出相应于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波速,一般范围较大。
②凯斯阻尼系数Jc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4.2实测曲线拟合法
4.2.1理论模型误差
4.2.2拟合分析的非收敛性误差
4.2.3工程实例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结果一是在自动拟合的结果上形成的,计算极限承载力为8747kN;结果二是笔者提高了动阻力后形成的,计算极限承载力为5500kN.从拟合结果上看,两种分析结果曲线均拟合良好(拟合质量数MQ均≤2.0),计算贯入度与实测贯入度均比较一致,桩土模型各参数均在合理的范围,桩周土阻力分布类似并与地质情况也均基本吻合。从表面上看,结果一提供的桩土静力指标接近于地质报告,似乎比较合理,结果二则偏低很多。但由于是大贯入度桩,在结果二中笔者选用了较高的桩侧Smith阻尼系数,二者的分析结果,静极限承载力相对误差为59
因而如何增加制约条件,对于特定的桩,使动阻力收敛在更小的范围,笔者以为是高应变动测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以下为笔者的参考方法:
②在小贯入度的情况下,对于桩周土较好(比如桩周为密实度较好的碎石土、砂土或粉土)的排土桩,初步计算后静阻力又不大的情况应注意可能要用到桩侧辐射阻尼模型,在其为桩身强度不高的摩擦桩时尤其如此。
5、结论
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要求分析者能兼备土力学、振动力学、岩土经验以及高等数学和电子学方面的基础。摆在众多高应变动力试验工作者面前的道路,是即不能神话这种方法的作用,不顾对比条件的不同而高谈动静对比的准确性(10%或20%),也不能误解高应变方法的作用,认为其一无是处,而是应该从严肃的角度出发,在有效动静对比资料的基础上,消除或基本消除低层次和中层次的误差,摸索尽可能减少高层次误差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和发展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
来源:233网校-岩土工程师考试责编:ljwzmznd评论纠错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