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绿色之光照亮新生“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重建纪实

来源:互联网 2017-03-01 04:23
绿色之光照亮新生“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重建纪实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5月13日【相信自己,掌握未来,考试大值得信赖!】
2010年5月,“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再次来到地震中全镇覆没的绵竹汉旺新城时,不禁被眼前崭新的景象深深打动。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灾后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倾力支持下,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5·1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5月5~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对重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环保系统积极作为,借势推进,抓住恢复重建契机,全过程贯穿“绿色重建”理念,从软、硬件上强化环境意识、完善环保设施,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以环评为抓手,支持重建项目上马;抓住产业重建契机,重构灾区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产业;开展政策研究,做好生态修复,大力建设生态省,再造震后秀美山川。

震后两年,环境保护的成果在重建中赫然显现。

全过程贯穿绿色重建理念
“地震是灾难,重建是机遇。”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指出,“灾后重建是一个重整破碎山河的过程,涉及农房、城镇、公共设施、产业、生态等方方面面,这个过程要求灾区必须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推进环境建设,完善环保设施。同时,灾后重建又是一个发达地区支援西部灾区的历史壮举,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注入重建过程,这又是灾区吸收先进环保理念、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了灾后重建给环境保护带来的重大机遇,四川环保系统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要服务科学重建、坚持绿色重建。

绿色重建,规划先行。大到一个市、一个县,小到一个乡、一个聚居点,在灾区重建过程中都制定了详细规划,环保部门对每一个规划都开展了环评。据四川省环保厅纪检组长何鹏介绍,截至去年12月,省环保厅组织审查规划环评共147个,其中工业园区规划环评74个,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评63个,专项规划环评7个,北川、青川县城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两个。重灾区德阳市还率先开展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战略环评,这是“5·12”大地震后环境保护部通过的第一个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德阳市因此还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开展综合性规划环评的国家试点市。

重建规划中,灾区城镇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管网、垃圾处理场、农村沼气池、化粪池、垃圾收集箱等环境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无一疏漏。实际建设中,灾区各地都做到了“先埋管网后建房”,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其他建设同步进行。

2010年5月,在重灾镇九龙镇看到,面积仅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的小镇,也投资86万元,建起了占地16亩、日处理废水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实施雨污分流,收集到厂的污水采用无动力处理方式处理。重建中,九龙镇聚居点和分散农户,都建有沼气池、垃圾收集点,农村垃圾实行“户集、村收、镇转运”。

九龙镇所在的绵竹市,有条件的18个乡镇规划了21个污水处理厂,今年将建设11个。预计未来3~5年,绵竹市将率先实现污水处理厂乡镇全覆盖。

灾区其他县,也和绵竹市一样,重建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10年。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隋川成认为,就重视环境建设而言,我们都应该向灾区学习。

吸收援建省市先进理念
“灾区不只是环境‘硬件’设施跟上去了,更重要的是‘软件’。环境意识得到了强化、环境管理得到了提升。绿色重建理念处处闪现。”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感受颇深。

在茂县凤仪镇坪头村,重建中安装的一种造型奇特的路灯特别引人注目。灯顶,3块白色的风叶徐徐转动,下方,一块银色的太阳能板反射光芒。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介绍,这种灯利用风光互补储能,即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为路灯照明提供电能。除坪头村外,汶川县萝卜寨也采用了这种新能源供电方式。

看似普通的路灯,却体现了环保、节能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而这仅是灾区重建中时时处处重视环保的一个小例子。

有更多环保理念在灾区处处闪光。在什邡重建工地上,记者看到,环境管理要点像安全条例一样,被醒目地印制在标牌上;在什邡市马祖村,村民环境公约以巨幅招牌“广而告之”,对每个村民的环境行为进行了明确和约束;一进入绵竹市,“建设宜居城市、环境是基础,发展现代工业、环保是保障”等类似标语随处可见;灾后重建的国人小学,每个孩子一个环保袋,3~6年级的学生轮流担当“校园环保小卫士”。

援建中,北京将“绿色、科技、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带到了什邡市,用首都意识、首都标准、首都精神支持重建;江苏把“支持经济恢复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的理念渗透到重建全过程,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则在援建中生动演绎世博理念,用上海市对口支援总指挥薛潮的话说,“灾区的每一个新建项目,都可以成为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

先进理念的注入,使灾区的建设更加科学、发展更加合理。城镇按生态城镇标准建设,和山水融合,建筑和自然融合;农村按新农村标准建设,农民用清洁燃料,污水有沼气池处理。

“未来几年,灾区环保有望领跑全省。”这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把握灾区生产力布局
“绿色动力、造福人类。”东汽新基地叶片厂车间展台上的这句标语,正是灾区抓住重建机遇、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动写照。

在地震中,汉旺十里东汽被夷为平地,整体搬迁至德阳后,东汽以“世界一流”的标准重新审视自身,借重建之机,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实现了生产经营的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提升。

正如东汽一样,重建中,灾区各地都紧紧抓住生产力重新调整布局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无论农业、工业,还是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都在积极推动绿色重建。

这其中,尤以工业的绿色重建最具典型意义。

工业绿色重建表现之一:按照“重抓规划引导、狠抓政策支持、抢抓园区建设、力抓要素配套”的原则,着力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以园区为载体,使灾区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重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门槛。

如极重灾区什邡,工业重建中,高起点建设31平方公里的工业经济开发区,分类打造城南、灵杰两个工业园区。其中,城南园区只上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且所有企业必须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灵杰园区则主要发展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业,震后沿线所有化工企业都全部搬迁入园。同时,针对什邡市是重要的磷化工基地、磷石膏废渣堆积如山的现实,灵杰园区引进企业时特别注重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如宏达化工拟投资1.6亿元生产纸面石膏板,即可每年消化磷石膏废渣120万吨。

工业绿色重建表现之二:注重技术改造,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如重灾区德阳,仅2009年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就实施了185个,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工业绿色重建表现之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灾区绵阳,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大新城”呼之欲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来自四川省经委的数据显示,灾后两年来,全省协调30多亿元资金投入到重点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灾后产业的绿色重建,有力地推动了污染减排。什邡市利用重建之机,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凡涉及产生磷石膏废渣和污染隐患特别大的黄磷、硫酸等项目,即便符合产业政策,也一律不批。离震中只有10公里的阿坝州水磨镇,通过重建实现了从“污染园”到“生态城”的跨越。震前,水磨镇工厂很多、环境极差。震后重建伊始,短短数月就搬迁、关闭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引进了大学,实现了“腾笼换鸟”,推进了污染减排。

“尽管震后重建、加快发展给减排工作带来了压力,但我们抓住产业重建契机,上大压小,淘汰落后,有力地推进了结构减排。”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杨雪鸿表示。

推进生态恢复重建
地震将山河撕裂,让大地破碎。震后重建中,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过程。“惟其漫长,则关系重大;惟其漫长,则刻不容缓!”两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恢复政策研究、技术支撑、软件开发的四川省环保厅生态处处长李岳东深感重任在肩。

“震后生态恢复重建,四川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只有自己一路探索。”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天指出,当两年过去,回首生态恢复重建已经走过的历程,四川仍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首要一条就是我们快速反应,摸清家底,制定规划,主动作为。”

震后第二天,四川省环保厅生态处即约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老专家陈福金研究员及四川省环科院生态所专家,对地震的强度、趋势及生态破坏等进行了初步研讨。

震后一周,即形成了《汶川地震对灾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及恢复重建要点》,上报了环境保护部和四川省政府,为震后生态恢复重建提供了基础资料。

震后第三十四天,四川省环保厅编制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报告》即已出炉。报告利用受灾前后的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根据实地踏勘情况,从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环境经济等方面评估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制定震后重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震后两个月不到,四川省环保厅组织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即已编制完成。确定了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项目591个,总投资62.7亿元,涉及灾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土壤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恢复、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关键敏感区生态修复等9个类别,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充分肯定和采纳,其主要内容后来体现在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中。

震后3个月,四川省环保厅下发了《汶川地震灾区生态县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恢复生态重建为重点,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家园为目标,加快推进灾区生态县建设。要求灾区抓住恢复重建契机,大力建设生态县,使灾区生态经济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主导功能等得到较好恢复,以森林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加快建成一批灾区特色生态县。

震后5个月,四川省环保厅组织四川省环科院、四川大学和四川省林科院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生态破坏及物种调查”,其成果《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破坏评估》即将公开出版。

在摸清家底、做好规划、从软件上搞好生态恢复重建指导的同时,四川省还积极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全球环境基金首个震后快速国际援助环保项目在四川开展之机,积极实施“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恢复与重建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急对策”项目,加强地震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示范,确保受灾地区采取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友好的方式开展震后恢复重建。

生态恢复重建绝非一年、两年之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生态重建的长期性,四川决定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尤其是灾区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

在全省统一部署下,震后两年来,灾区各地都制定了生态县建设方案,落实了生态恢复重建项目。重灾区德阳市,作为重工业基地,也坚持建设生态市。绵竹、什邡、都江堰等极重灾区,在城镇重建中,都严格按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城镇标准建设。“未来两年,我们一定要建成省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绵竹市环保局局长樊晓鹏信心满满。

据了解,仅2009年,四川省就已建成首批省级生态县9个。今年,重灾区罗江、苍溪等22个县又积极争创第二批省级生态县。今年,成都市双流县、蒲江县、温江区、郫县等县,还将冲刺国家级生态县。以生态县为基础的生态省建设,正在蜀中大地蓬勃开展,推动灾区生态恢复重建。

“重建绿色天府、再造秀美山川。”在“5·12”特大地震发生两年后的今天,在曾经伤痕累累的灾区,已不是梦想,而是行动。

来源:考试大-环保工程师考试

责编:txl评论纠错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