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群体影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我们不论生活或者是工作,都在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受到群体的影响。群体影响有以下的分类: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区分的重点在于个人活动效率高低的变化。我们考试时老师一在旁边就紧张,面试时培训时老师看着紧张,这是一种社会抑制,别人在学我们自己也一起学,这是一种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比如大扫除的时候,有人就会偷懒。跑步喊口号的时候,就会有人混在中间不出声音。
与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堕化作用往往发生在那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但个人的成绩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而社会干扰则关注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做同一件事儿,而是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社会标准化倾向最早由谢里夫发现。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这个倾向称之为社会标准化倾向。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从众是一种自愿性为,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去人最多的地方,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从众。
2.服从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比如,我们按照老师说的去排队就是一种服从。
五、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与利他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他人、自觉保护环境等。
利他行为四个特点:第一,自愿性;第二,利他性;第三,无偿性;第四,损失性。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三个特点:第一,外显性;第二,伤害性;第三,有意性。
以上介绍了教师招聘考试:群体影响,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招聘网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jiaoshi518)微信
回复 招聘备考 下载【教育理论章节练习题】
回复 时事政治 下载【30页时政热点备考资料】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教师招聘网教师网 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教师招聘网教师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