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学不躐等、小学课程幼儿园上违背顺序性 )
2.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要小学成人化:成人观点看待小学生 --违背阶段性)
2.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不做"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2.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例如:狼孩 --体现不平衡性 错过关键期
题干读出速度不同有快有慢 就是不平衡
即使出现年龄段 但只要强调速度问题就是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2.教学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有不同特点 存在差别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总结知识点:
1.一刀切:可以用到阶段性和差异性
2.长善救失:互补性和差异性
3.不平衡性:①同一方面不同速,②不同方面不同步。(感知在先,思维在后是不平衡性,情绪在先,情感在后是不平衡性。)
4.法律: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互补性
5.区分关键期和成熟机制:
①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实验:小鸭子依赖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外部环境
②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格塞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塞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钟就爬上了5级梯。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内部机制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