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时,“直译”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于译文语气的顺畅。哪种译法最妥当,人们各执己见。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不同。所以想尽最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持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 )。
A.应随原文意思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B.忠实于原文思想是翻译的最高艺术
C.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
D. 翻译时应尽量减少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响
【答案】C。分析文段,“依我看”引出作者的观点“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然后对观点进行解释说明,最后通过“因此”引出结论“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再次重申作者观点,C项是对作者观点的同义替换,所以,答案为C项。AD项片面,原文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者割裂开来,排除;B项“最高艺术”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排除,故答案选C。
2.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读者对每一本书都是“各取所需”。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文学的影响常是潜移默化的
B.文学的教育作用常为人们所忽视
C.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受读者背景的影响
D.文学作品的宣传作用并非天然产生的
【答案】C。文段首先简要介绍了文学的作用,接着通过转折关联词引出文段的重点,即文学作品的作用受读者教育、经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C项是对该内容的同义替换。文段主体为“读者”,但是A、B、D都没有提到读者。故本题选择C项。
3.甲,乙,丙,丁四人,其中每三个人的岁数之和分别是55、58、62、65。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小的是( )。
A.7岁
B.10岁
C.15岁
D.18岁
【答案】C。根据题意,把四个数加起来,正好相当于把每个人算了3次,因此,四个人的岁数和为(55+58+62+65)/3=80,年龄最小的应为四个人的岁数和减去三个人的岁数和中最大的那个,即80-65=15岁。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本题应选C。
4.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任何人都不会仅仅因年华______而致老,丧失对生活的追求才真正催老。岁月能使我们皮肤______皱纹,但不会使我们心灵生皱而热情消褪,只有怯懦自暴自弃、自我怀疑才会折消意志,把精神带入尘土。
A.流逝 频添
B.流失 出现
C.流逝 出现
D.流失 频添
【答案】A。流失”的一般是具体事物,而“流逝”一般是抽象事物,多搭配时间、青春、年华;“频添”有动态性,与岁月的流逝吻合,而“出现”是静态的。所以本题答案为A。
5.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下列关于火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
B.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硫磺、木炭和硝石
C.火药经印度人传入欧洲
D.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是一种中药材
【答案】C。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起源和炼丹术、本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黑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以及辅料砷化合物等构成的混合物。A、B项说法正确。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故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C项说法错误。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消石,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故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