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银行《公司信贷》重点知识:公司信贷理论的发展
银行《公司信贷》重点知识:公司信贷理论的发展
银行信贷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历史。主线:发展业务和控制风险并存。
1、真实票据理论
起源:亚当·斯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发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的短期贷款(真实的商业票据)
理论扩展:银行不能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和长期设备贷款;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应为长期资源,如留存收益、发行新股票或长期债券
问题(2):银行发放贷款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经济发展。银行短期存款的沉淀、长期资金的增加,是银行具备大量发放中长期贷款的能力;另外加大经济的波动
2、资产转换理论
起源:1918年 H.G..莫尔顿 《商业银行与资本形成》: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能否转让变现。
理论扩展:银行把可用资金的部分投放于二级市场的贷款与证券,既可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又可以使得银行效益得到提高。
问题(3):缺乏物质保证的贷款大量发放,为信用膨胀创造了条件;证券的大量抛售会造成银行的巨额损失;贷款平均期限的延长会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
3、预期收入理论
起源:1949年 赫伯特·V. 普罗克诺 《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贷款能否到期归还是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障,长期信贷和消费信贷就能保持流动性与安全性。稳定的贷款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归还期限与贷款的证券担保的基础上。
理论扩展:长期设备贷款、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问题:收入预测和经济周期密切联系,资产的膨胀和收缩也会影响资产质量,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银行危机的影响增大。
4、超货币供给理论
起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银行资产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购买证券、开展投资中介和咨询、委托代理等配套业务,是银行资产经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理论扩展:银行信贷的经营管理应与银行整体营销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
问题(2):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和盲目扩大规模——当前银行风险的一大根源;金融的证券化、国际化、表外化合电子化增强了金融的系统风险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