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级银行从业资格《银行管理》考试章节考点(12)
第二章 监管体系
第二节 监管指标和方法
为了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中国银监会建立了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以及监管方法。从监管级别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与管理指标分为监管、监测、和关注三大类,本节我们将主要介绍监管类指标。
考点1: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
资本充足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5%,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
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6%,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
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8%,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
杠杆率,不低于4%。
信用风险
不良资产率,小于2%。
不良贷款率,小于3%。
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
拨贷比(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小于15%。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10%。
全部关联度指标,小于50%。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
流动性覆盖率(LCR),大于等于100%,5年过渡期。
存贷比,小于等于75%。
同业市场负债依存度,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市场风险
外汇总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损失收入比,小于0.25%。
考点2:监管方法
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是中国银监会的两大基本监管手段
(一)非现场监管
非现场监管是指通过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的报表数据、经营管理情况以及其他内外部资料等信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持续性监管过程。
1.非现场监管的主要作用
一是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结果可以反映被监管机构最新、最及时的状况,提高监管实效性。二是非现场监管能够帮助监管机构有效配置资源,降低监管成本。三是非现场监管对被监管机构干扰程度小,不会影响被监管机构的日常运营,更容易得到被监管机构的认同。
2.非现场监管的基本程序
(1)制定监管计划。
(2)日常监测分析。
(3)风险评估。
(4)现场检查联动。
(5)监管评级。
(6)监管总结。
3.系统性区域性非现场监管
(1)确立工作组织架构
(2)明确风险监测分析重点
(3)提出风险防范控制要求
(二)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派出检查人员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场所以及其他相关场所,采取查阅、复制文件资料、采集数据信息、查看实物、外部调查、访谈、询问、评估及测试等方式,对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
1.现场检查的分类
现场检查包括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后续检查、临时检查和稽核调查。
2.现场检查的主要方式
现场检查中,检查人员可以查阅文件和资料、查看经营管理场所、采集数据信息、测试有关系统设施设备、访谈或询问相关人员,还可根据需要,收集原件、原物,进行复制、记录、录音、录像、照相等。除此以外,检查人员还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深入检查:
(1)约谈外审人员。
(2)抽调内审人员。
(3)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情况。
(4)相关调查权。
3.现场检查的主要作用
一是发现和识别风险。
二是保护和促进作用。
三是评价和指导作用。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