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农商行申论备考——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一)
[提出观点]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也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不仅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也影响社会发展公平性;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人与自然关系。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增强发展动力的基础条件,对于实现新常态下的更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权威论述]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
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习近平
[原因]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距不可避免,但差距过大就会影响全面小康。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诸多成效,但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依然差距明显。
一方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特别是,我国还存在部分区域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大量贫困人口。
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发展中的一些区域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区域无序和不良竞争所导致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恶性竞争仍然比较严重;一些老工业基地与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区域过度开发,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带来的“区域病”、“城市病”等也有待改善。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
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