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他特别推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理念。认为弱的能战胜强的,以柔则能克刚。他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即兵强的打败仗,木强则作器皿。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逞强者必亡,强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强兵虽处高亢强劲之势,却难能取胜,因为强大的事物其发展趋势是向下,柔弱的事物其趋势发展则是向上。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他提出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道理。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汇,成书于战国时期。其军事思想,包含“非攻”“救守”两个方面。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共32篇。荀子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义之师。在兵以仁义为本的问题上,荀子肯定仁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仁义体现在军事活动中就是“仁义之师”。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大部分篇章为战国末韩非所著,其在军事上持既主战又慎战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昌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摆的一部关于道家黄老思想名著。它系统地总结、提升和创新了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其从治国立场出发,肯定了战争的作用,丰富完善了“义兵”“义战”之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是对秦军事文化的总结和提升,也反映了秦文化尚武重功与融合会通的特点。
《鬼谷子》,战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