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胡质》阅读答案

来源: 2020-05-01 11:27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P743)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1.C(“樵”本来是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才得到它的引申义“打柴”。“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爨”,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
  2.A(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已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
  3.A(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句④的“其都督”并非句式问题,因而题干中说“从句式的角度看”,而未说“以下句式”之类的判断语。)
  4.B(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
  5.A(第①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这是对儿子询问绢之来路的表白,说明实为正当所得,确能说明胡质的清慎。第②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这是描写胡威在归家途中勤俭辛劳的,也应当属于清慎的范围。第③句“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对正确理解文意十分重要。其实,“少进饮食”是指胡质帐下都督对胡威“少进饮食”,并非胡威本人“少进饮食”,所以这一句与“其父子清慎如此”并无关系。第④句“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句话说到胡威不愿无功受惠,不愿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在明白了其身份后,只有拿出自己赖以为路资的绢送给对方,并且把他打发走。可见,这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这句话是从胡质的角度讲的,他对帐下都督的奉承拍马十分反感,不但没有奖赏,反而痛责一百杖,开除官职。这无疑也符合题干的要求。)
  6.C(C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从京城去探望他。家里贫困,没有车马童仆侍侯,胡威骑驴独自去拜见父亲。驴子停放在马圈中十多天,胡威告辞回家。临行前胡质送一匹绢给他,作为路上的盘缠。胡威跪倒在地问:“您一向清正廉洁,不知道您是从哪儿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用节省的俸禄买的,特地用它来作为你的路资。”胡威这才接受了,告辞回去。每当到达一处客馆,他都亲自放驴,取来柴火烧饭,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来去都是这样。胡质帐下的一名都督,与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告辞回家之前,就请假回家,暗中准备盘缠,在百里之外的路上迎候他,就和他接为旅伴,帮助他料理路途中所有事情,走了几百里,饭又吃得很少。胡威起了疑心,暗中诱导,才知道他是都督,于是拿出父亲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后来胡威经由其他使者,把事情的详细经过告诉胡质。胡质打了这个都督一百杖,撤了他的官职。他们父子就是这样清廉谨慎。从此胡威声名卓著,一直担任官职。晋武帝接见他,谈论边关之事,谈到平生。武帝慨叹他的父亲清廉,对胡威说:“你和你父亲相比哪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说:“为什么比不上他?”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担心别人知道,我清廉担心别人不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远远比不上父亲的。”胡威官职做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的称号。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