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手段。讲课是通过有声语言以及文字来传授知识的,特别是有声语言,是教与学的一个桥梁与纽带。没有语言这个桥梁,课堂教学就难以进行。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艺术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或称教学用语。它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用语,也有别于文学、艺术的用语;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
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位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例如:初一“热爱集体”这一课,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以后的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的方式把这个概念交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考虑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铮,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了使语言感人,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 要以饱满的热情讲述教材。在讲“科学人生观”时,有一幅油画《母亲》,一位政治教师讲道: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额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这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感情要严肃而坚定,愤怒而悲壮,使师生的感情得到共鸣,让学生充分想象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弱,爱国志士舍身报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立志成才。
(二) 对学生要有感情。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讲解,不能有半点的厌烦和急燥情绪。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相反,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有的教师带着怨气上课,动则挖苦、讽刺,师生感情不融洽,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感。相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千方百计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激动的积极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如:在初一教学中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政治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 讲得有血有肉。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夸张来达到幽默的效果。有的教师在讲到“理想”时,讲到理想是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二者必须兼顾。 高于现实、忽略现实可能性的是幻想,比如有人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铁丝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做项链;只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低于现实的就不能称为理想,比如有人一日三餐都有碗菜汤。通过这样的夸张,学生就易于理解和巩固对理想的认识。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一定能达到。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学境界,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象演员苦练基本功一样,过好语言关。教师要多听、多看、多记、多练。要下苦功锻炼口才的控制声音的技巧,要注意训练内部语言的外化技能、理解感受能力、运用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还要善于积累丰富的政治专门用语,比如:“阶级、国家、民主”等。政治教师还应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广泛而翔实的材料,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知识背景,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政治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站住脚跟,在教学语言上得到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艺术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或称教学用语。它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用语,也有别于文学、艺术的用语;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
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位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例如:初一“热爱集体”这一课,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以后的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的方式把这个概念交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考虑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铮,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了使语言感人,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 要以饱满的热情讲述教材。在讲“科学人生观”时,有一幅油画《母亲》,一位政治教师讲道: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额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这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感情要严肃而坚定,愤怒而悲壮,使师生的感情得到共鸣,让学生充分想象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弱,爱国志士舍身报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立志成才。
(二) 对学生要有感情。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讲解,不能有半点的厌烦和急燥情绪。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相反,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有的教师带着怨气上课,动则挖苦、讽刺,师生感情不融洽,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感。相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千方百计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激动的积极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如:在初一教学中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政治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 讲得有血有肉。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夸张来达到幽默的效果。有的教师在讲到“理想”时,讲到理想是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二者必须兼顾。 高于现实、忽略现实可能性的是幻想,比如有人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铁丝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做项链;只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低于现实的就不能称为理想,比如有人一日三餐都有碗菜汤。通过这样的夸张,学生就易于理解和巩固对理想的认识。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一定能达到。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学境界,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象演员苦练基本功一样,过好语言关。教师要多听、多看、多记、多练。要下苦功锻炼口才的控制声音的技巧,要注意训练内部语言的外化技能、理解感受能力、运用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还要善于积累丰富的政治专门用语,比如:“阶级、国家、民主”等。政治教师还应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广泛而翔实的材料,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知识背景,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政治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站住脚跟,在教学语言上得到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