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考点:中兴名臣李鸿章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禁大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卷入了资本义市场,极大的冲击了原有的自然经济。而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劳苦大众起义风起云涌,其中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极大地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国外西方列强又加紧武力侵略,中国出现新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所以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政局岌岌可危。这是当时洋务运动的背景。
此时,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为了能够使得大清帝国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开始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李鸿章,被誉为东方的“俾斯麦”。1864年,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的函中写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时,他已然认识到改革的强烈紧迫感。还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西方巨大的军事威力便带给李鸿章无比的震撼,他清醒的认识到,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在于国家实力,正所谓“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自此,一场由统治阶级领导的自强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
李鸿章这个人无疑是悲壮的,因为他生于当时山河日下的清王朝,长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其成为一代名臣,中兴之臣。因为李鸿章这支庞大的幕僚集团,古老帝国逐渐呈现出了些许新气象。筹备新式海陆军、外派留学生、开办机械制造、煤矿、铁路、电报、轮船、纺织等新兴行业以及建立新式学堂等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
但是当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儒家的纲常伦理还是统治之根本。这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摒弃不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仅仅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当时李鸿章甚为忌惮的日本已经开始在制度、在思想层面学习西方,开始一场明治维新。最终结果大家也知道,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纵然李是一代中兴之臣,也难以挽回大清的颓势。他跳不出那个时代的局限,他的身份、地位,乃至一针一线都是这个王朝高统治者赐予的,身为一个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年为的不就是一朝成为天子门生,封侯拜相,施展一身所学。所以李鸿章的认识、见解都没办法推动洋务运动走向成功。局势所限,难有大的作为。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李鸿章有大智慧,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势,能清醒的认知到清朝的衰相,若是生于盛世,必当流芳百世。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