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军考语文:诗歌鉴赏:辛弃疾《虞美人·怅平生》
虞美人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