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军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苏轼《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司马光《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司马光《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苏轼《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蒲松龄《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诸葛亮《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司马迁《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荀子《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