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军转干申论热点:唯有建设才能让乡愁不令人“愁”
乡愁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似乎更加浓烈一些。传统的乡愁表达的情绪其实很单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乡愁,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思念之情。当历史进入近代之后,思念自然还是乡愁相当重要的内容,但在此之外,又叠加了一些新东西。近日,一位博士生关于乡愁的文章在各种媒体上广为传播,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也有很多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恰好反映了近代以降,乡愁日益复杂的含义。
乡愁的变迁,背后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传统社会,乡村是社会的重心,乡村体现着全社会的价值,城市更像是一种附属物,"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倒是一种事实上的存在。远离家乡的游子,对于家乡,除了思念,不大容易产生更为复杂的情绪。
近代之后,一方面,乡村逐渐被边缘化,各种资源流向城市,乡村原有的秩序崩坏,贫穷成为乡村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与现代化进程中领先一步的城市的对比中,"落后"成为乡村的标签。这也是现代人乡愁极为重要的内涵:乡村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的确令人痛心,令人"愁"。另一方面,乡村却日益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家园。离乡的游子,在城市饱受各种辛苦乃至苦难之后,乡村的经历变成为一种可以慰藉心灵的记忆,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有极为温馨的色彩。然而在现实中,一旦发现种种温馨不复存在(原本或许就有想象的成分),另外一种乡愁便会油然而生。
作为思念的乡愁大约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一个正常的人或者说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但现实情况是,乡愁绝非仅仅是一种情绪,认识和尝试解决乡愁背后的真问题,才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事情。近百年来,乡村和一个词语紧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建设"。无论是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倡导的乡村建设,还是时下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无论彼时的乡村,还是现时代的农村,都需要建设,都需要各种资源的注入,而不是一味地从乡村攫取。乡村不能总是成为贫穷、落后的同义语。乡村应该成为富足的乡村。
必须强调的是,乡村的建设,不能只是物质建设,我们更需要建设一个文化乡村。尽管饱受苦难,但时至今日,乡村仍然保留着值得珍视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的发扬光大,不仅对于乡村意义重大,对于城市也有意义。但由于物质基础的薄弱,乡村固有的社会结构有被瓦解的危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随时有可能因为没有存在的载体而花果飘零。因此,以经济建设入手,让乡村具备人们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稳定乡村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整合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而注入现代文明,形成乡村的新文化。这样的乡村,才是家园,才能让人对于乡村的现状不再"发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