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信息安全谨防“微信”成“危信
[典型材料]
材料1:
2014年5月上旬,南京军区某部炮兵连来到野外驻训。别具风味的野外宿营生活、实战化的训演练让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排长王伟兴奋不已。恰好此时,热恋中的女友来电质疑王伟这段时间的"失联"。情急之中,王伟干脆拿出手机拍下自己在驻训场训练的图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有照为证,不仅让女友与王伟前嫌尽释,而且也为他赢得很多同学、朋友的"赞",王伟高兴地向战友炫耀。此时,军务参谋恰好来队检查,发现驻训的时间、地点俨然完全暴露在王伟朋友圈里,提出严肃批评。王伟却显得很委曲:我也知道要做好保密工作,可朋友圈里都是熟人,能出什么问题?
事情发生后,该部进行广泛调查发现:90%以上的官兵申请了微信、微博,建立了"战友圈""同学圈";有的官兵用自己着军装的相片做为形象照,有的官兵将训练时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这些在互联网上暴露军人身份的行为,不仅违反条令条例,而且极易造成泄密。"一些官兵将武器装备的照片发到网络上,甚至还有营区、装备等等,这些信息集纳起来就是一个可怕的情报。"党委分析会上,该部领导一语中的,"通讯工具的使用,需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
为此,该部展开"当心微信泄密"专题教育,邀请地方安全部门同志为官兵讲解微信泄密的典型案例和防范知识。通过教育辅导和现场演示,让官兵进一步了解了微信的有关功能,提高了官兵的安全防范意识。他们下发《手机使用管理规定》,严格规定手机的使用权限、场地和时机。在此基础上组织军务、保卫等部门人员加大排查力度。一系列举措有效杜绝了微信、微博等新兴应用造成失泄密的问题。
材料2
"微波炉生产厂家打死也不说的惊天秘密""酸性体质是癌症的温床""一句话总结各种食物相克,吃货们要小心啦""指甲上月牙是健康晴雨表"……
这些文章标题因耸人听闻而流传于微信朋友圈,但却全部被证实为谣言。
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专门工作会议,通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微信等公众账号违法违规行为。
上述谣言、欺诈信息即在被整治范围之内。
国信办有关负责人通报,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平台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环节,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严厉打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领域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活动。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
有关专家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即时通讯工具平台上,违法违规信息已有泛滥之势,此时进行专项打击十分必要。而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传播的违法违规信息具有传播快、隐蔽性强、监管难、辟谣难等特点,对该类信息的打击整治需凝聚多方力量。
材料3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整一个月,也在时下最流行的移动社交媒介--微信朋友圈中"刷屏"了一个月。
微信5.2时代,通过朋友圈获取信息成为很多"低头一族"的首选。马航失联、昆明暴恐、两会开幕……不断涌现的"大事件"让更多人紧盯朋友圈追踪新闻热点。
公众账号"人民网"给朋友圈的定义是"大圈套小圈"。"人民网"负责人说,"朋友圈实际上可以大致分为家庭圈、同学圈、同事圈等。新闻话题对各圈子都有影响,但要真正产生引导作用,还必须和圈子的特性相结合,要对小圈子的关系链有深入把握。"
微信相较于微博的优势之一在于密切互动,如何增加微信公众账号在朋友圈的粘性是各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拥有40多万粉丝的微信号"新闻哥"把互动做到了"极致"。"带新闻哥回家过年"和"情人节,晒晒你的另一半"等互动活动获得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2013年的"爸爸"热从电视综艺节目一直烧到手机朋友圈。湖南卫视官方微信更是趁热打铁,推出《爸爸给宝贝的一封信》在朋友圈继续掀起分享和讨论的热潮。
朋友圈的沸点不仅来自社会事件,富于号召力的公众人物也常常引领话题风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