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军转干考试申论热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综述

来源: 2016-03-27 22:01

 

【时政热点】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综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一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正确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正确的粮食安全战略源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悉。

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发轫于2013年。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次高规格布局粮食安全的重要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他告诫,"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饿肚子的岁月不能忘!吃一顿饱饭可能很快会忘记,但饥饿留下的印象却让人永生难忘。曾几何时,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吃饱饭"曾经是困扰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一件难事。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粮食不足,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延滞,甚至会受制于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粮价是百价之基,关系物价稳定,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是如此。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

在粮食连年增产、取消粮票20多年的今天,如何理解"永恒"二字?

粮食安全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4万亿斤,粮食增长要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视野审视"饭碗"问题,他说,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事实确实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结果导致1998年至2003年大幅减产15.9%,直到2008年才恢复到 10年前的水平。

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而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为了回答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各地调研考察,脚步遍及全国主要农区。一路走来,不同的着重点,一样的出发点:

2013年11月,在山东省农科院和农村基层调研时提出,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5月,在河南省尉氏县高标准粮田考察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

2015年7月,在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走访时提出,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

……

深入基层,洞悉粮情,把握大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农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做出了深刻阐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一盘战略新棋局正在展开:

关于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作为人口最多的负责任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过日子。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就要陷入被动。

关于战略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过去是保全部,随着条件变化,这已不现实,必须有取有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首先是谷物和口粮。这是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保重点的战略抉择。

关于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是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以往强调数量安全,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质量安全。在产出高效的同时,要更注重产地环境良好。

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朝着民族梦想的方向清晰铺展。

 

 

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引领着新的粮食安全实践。

3年多来,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引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系列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新机制、新举措,更注重改革驱动、注重投入驱动、注重调动种粮积极性。时光飞逝,粮食安全实践的创新脚步却从未停歇。

更注重改革驱动。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随后,国家取消对东北大豆实行多年的临储政策,改为目标价格补贴。

更注重投入驱动。2016年1月,中央决定,加大财政对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7.5个百分点。这是在供给侧稳定粮食产能的创新型措施。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更注重调动种粮积极性。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首部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文件,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新的粮食安全实践,巩固了粮食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的现状,农民最有发言权。"一下雨,雨水就收集在地膜下,保墒、保温、增产,让我们摆脱了干旱。"甘肃省正宁县西渠村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这几年,国家集中力量建设4亿亩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每亩可增产100至200斤。去年河南部分地区发生旱灾,农民们发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由于灌溉设施完备,玉米长势不亚于不旱的地方。

粮食安全的现状,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90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2万亿斤,并屡创新高。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不到2500亿斤,其中大豆进口约1600亿斤,三大谷物只有不到900亿斤。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大豆被纳入粮食口径统计。而国际上,大豆是油料和饲料原料,不算作粮食。

数据还有更多。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表明一半以上的农田可实现旱涝保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标志着"靠天吃饭"已得到部分改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标志着粮食用种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1%,意味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成为历史。

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和亿万农民的汗水。有力的举措、不易的成绩,绝不仅仅体现在几组数据上。

2013年,我国受到了"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国家及时拨付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315亿元,全国主产区的风险基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当年,夏粮、早稻、秋粮季季都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在受灾之年上了一个新的千亿斤台阶。

2014年,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问题凸显,农资价格持续高位,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上涨明显。对此,国家提高并及早公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安排临时收储和国储拍卖,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了粮价平稳运行。最低收购价、临储计划、政策粮竞价交易逐步完善,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已成型。

2015年,粮食生产遭遇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迁飞性病虫害偏重发生,部分地区出现春季低温和夏季干旱。从深松整地到适期播种,从肥水运筹到病虫防控,有关部门全年发布了20多个指导意见,从春耕春管、"三夏"生产到秋收秋冬种,进村入户指导。天道酬勤,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都稳定发展。

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超越农业,以宽广的视野统筹推进。如今,党中央统揽全局,11个部委积极配合,产区销区通力合作,稳步推进粮食安全状况提升。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自身的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这不但有效稳定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15年喜获"十二连增"。这是在经济增速逐年放缓、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加剧以及务农老龄化愈发明显的情况下砥砺而成,尤其是近3年来粮食生产高位爬坡,更是难能可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亮点之一。

对于"十二连增",消费者有自己的感受。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从关注数量到均衡营养,老百姓对自己饭碗的要求在提高,如何搭配均衡营养,怎样才能吃得更健康,成为热议的话题。

产量连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事实胜于雄辩,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我们能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信心!

事实上,中国人不仅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正在努力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全世界有22.5亿亩水稻,如果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袁隆平院士有一个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超级杂交稻是我国粮食科技界对世界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中国超级稻不仅在国内推广达1.36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三成,比其他品种亩均增产137.6斤。而且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推广达9000多万亩,平均亩产比当地优良品种高266斤。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说,粮农组织非常自豪地见证了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人口的瞩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国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

近年来,我国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3万多人次,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粮食技术人员。"我们希望看到饥饿和贫困在全球被消灭,我们愿意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中国领导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更复杂的国际粮食格局,党中央依然没有丝毫放松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成为确保今后粮食安全的三个支柱。

--藏粮于技,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今后要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道路。科技支撑既要"顶天",注重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创新;也要"立地",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

--藏粮于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过去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集约的因素。新形势下,党中央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他又对藏粮于地进行延伸,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藏粮于民,发挥农户的粮食安全稳定器作用。农户储粮,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大量粮食存于农户之手,在供应紧张时,农民不会跟风抢购;丰收时,也不会出现大量抛售,对稳定市场极为重要。相对于各国通常只强调粮食生产的做法,党中央强调要同时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这是对大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党中央全面实施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新华社北京2月2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1日 06 版)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