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申论写作观点设计:公民公共精神与意识
【申论热点】
公民公共精神与意识
【写作备考】
【文章重要位置设计】
[标题]
1.增强公共空间意识 提升自身文明素养
2.用法治精神树立公共意识 让规则意识提升文明素质
3.涵养公共意识 做坚定的文明守护者
[开头部分]
示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得到拓展,人们的自主交往能力大为增强,公共活动空间不断增长。随着这一变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公共领域的个人行为方式和道德修养,希望在"私人"的生活空间之外,即进入公共领域时,能够遵守一些相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培育生长自洽的公共空间。在这个自洽的公共空间中,逐渐地形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公共精神。
示例二
这些年,国人出游在卢浮宫水池前泡脚,骑在华尔街铜牛背上发微博,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篆刻"XX到此一游",东南亚回国航班上因调整座位而致拿餐具互殴……尽管这些损害文明的丑陋之举只是少数人所为,蒙羞的却是全体国人。在飞机上飞扬跋扈,同随意插队、乱闯红灯、网络空间的肆意谩骂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无视公共秩序、无视他人利益、"任性"行使个体权利。公共文明中"任我行"的通病,值得每个人审视和反思。
示例三
众所周知,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现代公民在面对共同生活领域和公共事务时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担当。而作为其首要条件的公共意识,更需要我们共同认同和培养。诚然,不管是出于历史原因或是其它因素的影响,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当然应该做出相应改变,共同促进我们城市的美丽与和谐。
[分析部分]
示例一
公共意识的背后,是在现代化之路上困扰中国百余年的国民素质大考题。传统中国遭遇现代文明时,早有外国传教士写成《中国人的素质》一书,提出中国人缺乏公德、不守时间、不懂礼貌诸般弱点,更有前贤先哲痛心疾首于"国人的词典里没有公共精神",痛定思痛于"为未来改造国民性"。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景观水池中泡脚争论、为颐和园绿地上小便辩护。当我们自豪地宣称"用100年走过了欧美国家300年的路",也应该更深切地记住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的论断: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不应仅是经济现代化,更应当是现代文明秩序的构建。
示例二
"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从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所有社会的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正如梁启超所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而所谓"素质",并不仅是会英语、会电脑的现代技能,更不是会穿衣、会玩乐的现代生活,而是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的"观念现代化"。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意识,可说是最根本的现代公民意识。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不能忘了只有培育规则意识、提升文化追求、涵养公共精神,才能获得几代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性",重塑一个文明古国的时代尊严。
示例三
公共意识的成长,意味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因为他们认为国家权力来源于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共同体,而公共意识则是这个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一方面,每个人都享有与生俱来的人权,另一方面,每个人让渡了一部分权利,将之托付给政府和司法部门。这种托付关系,使得每个人都有理由关注政府的作为,关注它们能否完成与公民约定的义务。也是因这种权力逻辑,给每个人注入了公共责任和民主契约的精神。
[结尾部分]
示例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古人常讲"慎独"、"三省而悟身"。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宽阔,不仅要"慎独"、"三省",也要做到"慎言"、"慎行",不仅需要"自律",还需要"法律",身处群体之中,更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行,坚守文明底线,不在人群中传播不文明现象。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成为公共生活中的文明守护者,别再让文明底线被轻易冲垮。
示例二
综上,公共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和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公共生活空间里,人们需要对共同的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以形成和谐共通的公共领域和人际交往,以规范的公共意识共同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示例三
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曾让先贤们横眉冷对的"国民性"才会向"现代性"不断进发,走向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