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互联网+微公益”让爱心汇聚成河
背景链接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而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止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参与公益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比如,打开微信捐步界面,走了2万步即可为偏远山区的基础建设捐赠2元钱;打开K歌软件,唱歌所获得的K币将捐给那些听不到歌声的听障儿童;一个公益平台,推出了1:1:X"配捐"的新玩法,即用户捐1元、企业等配捐主体捐赠1元、公益基金会随机配捐X元,这如同抢红包,让捐赠有了社交性……公益可以很好玩,公益也可以渗透到生活场景中。
综合分析
影响分析:
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止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互联网的普及与民间慈善意识的觉醒,共同拓展着社会公益的空间。可以说,正是网络微公益,让小额捐助凑成巨额善款成为可能,让捐献变得更加快捷简单,而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扁平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捐赠信任度。"互联网+公益"激发出越来越多的参与意识和慈善热情。
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大国来说,发展慈善既是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更是国家现代化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发展公益事业不仅是社会爱心的传递、核心价值的涵养,更可以有力促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这样的视角来看,网络微公益激发出的慈善热情,正是一种坚实的民意基础,政府部门需要因势利导,形成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存在问题:
"互联网+微公益"的模式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其产生的问题加以重视,如之前的"罗一笑"事件,患者父亲借助网络的作用,在短短几天内筹集资金二十多万元,后经有关媒体查证,发现这个事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捐赠,而是加入了许多网络推手在背后推波助澜,颇有炒作的嫌疑,而作为捐赠发起人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并不是一贫如洗,而是坐拥两套房和一家广告公司的商人。由此可见,如若没有一个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机制,爱心会变得廉价而无用。
解决办法:
如何以透明赢得公信,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信任度?慈善法实施一周年,如何把抽象的原则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细则?有源自个体的慈善热情,有公开透明的慈善环境,有法规完善的制度环境,才能让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好地生长。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