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热点议题:科技扶贫
连日来,无论是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言,还是分组审议讨论,朱有勇总是呼吁把“科技扶贫”叫得更响些,让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3月13日,农民科学家朱有勇讲的自己的扶贫小故事引起了社会共鸣:云南蒿枝坝村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这个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2016年,朱有勇及其团队在当地推广了100亩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当年就实现了每亩均产3.1吨,每吨卖出了3000元的好价格,参与种植的群众每亩增收9000元。
朱有勇表示“当前有很多科技工作者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书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内涵]
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把科技成果与地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比“送米”“撒钱”等简单直接的做法,科技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效果实在长远但收效慢,因此更需要以“绣花”的好性子,沉心静气地坚持下去。
[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脱贫工作到了最后攻坚阶段,剩下的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少地区除了自然环境劣势外,科学技术素养严重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农村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往往生产技术落后又缺乏科学技术人才,从而陷入贫困的无限循环中。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积极作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倡导走绿色发展的新路,转变农业种植方式,这需要扎实的农业技术做支撑;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时,也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贫困地区要实现长远发展,更需要一批扎根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这一切,都绕不过“科技”二字。
[对策]
科技帮扶是从根本上打开困难群众致富之门的钥匙,是治本良药,但不会立竿见影。科技扶贫不能“轻飘飘”,要像仕女绣花一样,慢功出细活,要因地制宜,一村一村地做好科学规划;因户施策,一户一户地传授种养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之花在贫困地区常开不败,才能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真正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再也不会为贫穷所困。
困难地区脱贫,不应指望简单的“输血”疗法,“依靠外力”不如“自力更生”来得长久。乡村全面振兴路上,要彻底送走贫穷“瘟神”,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更离不开脚踏实地,长期付出的决心和恒心。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