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申论热点:中国教育如何助力非洲提升“造血”功能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在即,关注非洲的人不会忽略的一个事实是,非洲人口正在持续快速增长,且人口结构年轻,这将为这个大陆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数量将至少是现在的两倍,达到25亿多人,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未来20年,非洲10岁至24岁的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也意味着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不过,非洲目前的现状是,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10个国家中,有9个是非洲国家。非洲青年人口的失业率高达60%,许多非洲当地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胜任技术、管理等更复杂的工作,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非洲的自主发展。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落后的教育首当其冲。数据显示,目前非洲有3400万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失学,即使是上学的孩子,也没有充足的师资和良好的设施来保证教育质量。基础教育的落后,进一步导致了非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落后。此外,由于非洲发展环境所限,非洲培养的为数不多的本土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让非洲的人力资本状况雪上加霜。联合国一份报告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非洲人中有九分之一(约290万人)移居欧洲、北美等地区。
中国和非洲在教育领域可以有很好的互利合作。一方面,非洲对教育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和经验,快速实现了从一个人口大国成长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特别是在扫盲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数理知识传授等基础教育领域,中国积累了许多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行业发展迅速,一批有实力的教育集团成长起来。2017年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激发了民营教育企业的活力和资本市场投资教育的热情。目前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累计超过30家,包括两家市值超千亿的龙头企业。但是,在推动教育“走出去”问题上,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中国而言,加强与非洲在教育上的合作有诸多助益。一方面,非洲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中国在非企业“就地取材”,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并推动中非在投资、贸易、产能、科技等更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另一方面,相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教育合作有更强的人文属性,有助于中非民心相通,有助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利长远的战略举措。
当然,尽管中非直接教育合作的潜力和条件都具备,我们也要注意合作的方式。要结合中方优势同非洲自身禀赋来推动合作,助力非洲形成自主“造血”能力。
首先,中非要加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提高非洲人口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扎实、广泛的基础教育,教育发展的根基就不会牢固。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上达成的《达喀尔纲领》多次强调,要大幅度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但遗憾的是,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基础教育援助总额是下降的。未来,中国可以加强对非基础教育投入,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开设国际学校,介绍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设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快速培养中小学教师上的经验,并根据非洲需要引入中国课程体系。
其次,中非要针对非洲实际发展需求,突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帮助非洲培养更多加工制造业亟须的产业人才。要鼓励中国优秀的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走出去,针对目前非洲急需的技术专业设置课程,也要鼓励在非中国企业向当地员工开放更多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操作、实验、测量、维修乃至管理等岗位,并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在岗位培训上要发扬中国员工“传帮带”的传统,在技术传授中加深中非员工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再次,加强中国高校、企业与非洲国家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将非洲纳入全球科技创新链,吸引非洲外流科研人才回归。非洲人口占世界的15%,GDP占5%,研究总支出只占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0%。未来,中国可以与非洲共建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向在欧美国家的非洲外流科研人才开放。进而可以让中国企业参与进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中国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南非国父曼德拉也曾说“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帮助非洲挖掘人力资本富矿,将从根本上提升非洲的“造血”能力,这应当摆在今后中非合作的优先位置。
(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