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军转干申论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观念转换
一、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自信地从断裂虚无的散漫走向固本开新的执着
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对历史的尊重和总结为根本前提。正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向我们昭示的:由于历史可以让我们从过去的联系中了解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是各种经验教训的展示和总结,是唯一能够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成一体的载体,因而可以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所以,尊重和总结文化的历史,正是寻求那些跳脱于芸芸万象的优秀文化个体而能够树立范本、绵延不绝、统领四方的原因所在,并以此奠定促进这些优秀文化继续向前创新发展的根基。
然而现实中,文化领域中某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观念不时恣意涌动:一是矮化。如认为我国古代发明的火药只是用来“娱神娱鬼”的小玩意,从而否认火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实。这既是对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置若罔闻、随性曲解,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意矮化。二是幻化。当下许多影视作品和民族风情旅游节目都存在对传统文化幻化的现象,越来越脱离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生硬创造出一些不符合历史、甚至背离历史的文化幻象。三是激进。认为中华文化几乎是建立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基础之上的文化,与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已经格格不入,传统文化早已经过时,不值得留恋。
对此,我们势必要肃清弥漫在思想观念中这种阉割历史的散漫意识,坚守尊重历史、正视历史、总结历史的正确立场,在梳理认识中牢牢把握文化的根脉,在甄别取舍中继承文化的精髓,在融会贯通中树立文化的自信。我们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定地从附庸取巧的轻浮走向自主修炼的沉稳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除了需要对自身历史的回望和延展,还需要对自身特质的认定和打造。然而,在人类以往的诸多努力中,人们总是容易忽视后者的价值和意义,致使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透过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结构的理解和描述可知,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文化,其生成和发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因而文化便不可避免地对经济有着依附之态。
这样一种依附关系固然可以使文化藉由经济的裹挟和助推而毫不费力地步入提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我们不能漠视的是,文化必会为此种附庸取巧之举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同贾斯汀·奥康纳在论及创意经济时所指出:创意经济话语运用对文化和艺术实践的强有力掌控而直接把它们捆绑在了经济增长之上,而文化和艺术除了对经济话语的屈从和让渡,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规律发展。一定程度上,中国现实的境况亦是如此。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虽然催生了各种文化的新面貌,但在一些地方,文化因长期处于经济附庸的境地而面临不断被侵蚀和消解的危机,现实不容回避。例如,有些民族风情旅游景区为了经济效益,随便使用别处的民俗文化,全然不管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与人文关怀,结果被外来的民俗文化搞得面目全非;有些地方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适应游客的审美情趣,甚至任意篡改某些民俗文化事项,并美其名为“创新”,实际上却丑化了这些民俗文化。
鉴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树立起文化的主体地位,以文化为主体,从文化本身入手去发掘文化新的潜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事项和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可见,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就要抛开文化附庸的观念,端正文化作为主体地位的态度,不断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服务大众生活中得到创新发展,永葆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三、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自觉地从拼凑混搭的嫁接走向交汇融通的升华
应该看到,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和土壤,更主要的是来自传统农耕社会。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整个传统文化所赖以育化的原生空间也逐渐遭到瓦解。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突出差异,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态和多元化。所以不难想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终究需要在与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寻求恰适的途径和方式。
大致说来,在与多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对话中,对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明显挑战和巨大压力的,主要是来自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介入和影响。我们知道,西方文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便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强势涌入,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兴盛而使其影响持续加强。直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西方文化的笼罩和浸染。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为例,有观点认为,电影本质上就是美国的文化产品,美国人正是通过电影这样一种文化的输出方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植入。对此,我们如果搞不清楚自己文化的精义是什么,一旦将它与外来文化混合在一起,很容易造成文化价值的混乱,到头来把外来文化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传统,这无疑是在葬送自己的传统文化。
至于与大众文化的对视,需要处理的则是关乎高雅与凡俗、精英与凡众之间的矛盾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都是为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所享有的高雅文化。当传统社会演进为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面临“转场”的考验,亟待在与流行于大众之中的凡俗文化的相互开放与适应的过程中,积极地寻找有效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自身的开拓创新与长远发展。诚然,这一过程充满着艰难险阻,也记载了许多的失败与挫折。由某种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而诱发不同文化之间拼凑混搭的嫁接之风,便是这些败笔中的典型之一。比如,有的人将京剧文化和比基尼文化混搭起来即视为文化的创意,试图通过京剧内敛的文化底蕴与比基尼奔放的文化底蕴之冲突以引人注意。实质上,这样的行为对京剧文化本身却造成了无言的伤害。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以交汇中外、融通古今而实现蜕变来加以触发和推进。在此,我们应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一席话: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