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军转干申论冲刺技巧:概括能力的晋级之路
概括就是总括。在申论考试中,具体来说是以提炼、归纳给定文字材料的特点内容为主,重在抓住具体问题本质,找出观点,抽象化的表达,以便人们在很短时间内知晓材料的主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明白概括的内涵,现以一段材料为例:
许多城市的历史是沉淀在河道、湖泊、海滨和湿地上的。如北京城区所有的河流,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或典故;杭州城里的浣纱河,传说是西施浣纱的地方。
怎么概括这段话呢?河道、湖泊、海滨和湿地都是水系的具体表现,而后文中的北京城区和杭州浣纱河的事例都是在为前文的观点进行佐证。所以上段话就可以概括为“水系沉淀城市历史”。
概括能力训练的重点在于,找出作者观点之后,按照题目要点归纳出反映问题本质的答案要点,同时对语言进行加工,形成答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判断、主张或结论。有哪些抓观点句、主旨句的好技能呢?
一、基础:找核心句、关键句
分清一段话中的每一句话的作用,找出材料的观点句,这是申论材料阅读的基础与核心。通常,一则材料中有的句子是背景铺垫,有的是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有的是引申过渡,而有些词句用来总结观点。总结观点的句子,就是我们要找的核心句,里面的概括性的、抽象,描述的词句,则是我们答案的关键词。以2018年国考市地级别材料为例:
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
要对这段的意思进行概括,就是“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因为只有这句话,契合了这段材料核心观点,用总结、抽象的语言,把这段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出来,后面的长句只是对这句话进行阐释。
二、进阶:抓观点的三大技巧
阅读时抓住材料观点也是有技巧的,比较常见的有:
(一)首尾句原则。观点或者主旨句出现在段首或者段尾较多。国考材料段落内部结构多为总分总、总分、分总,这就导致往往总结性的话语会出现在段首或者段尾。以2017年国考市地级材料为例:
如果城市发生火灾,城市水系的储存用水就可以用于灭火救灾。城市水系又是很好的备用水源,如果出现自来水供应安全事故,就可以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备用系统、防灾系统和城市安全的保障系统。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就能够很好的对前面的话语进行总结。也就是说,此段话的核心观点就是最后一句。
(二)观点性原则。材料中专家、主人公的话,一般多为主旨句。专家、主人公的话语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他们的话语往往比较规范,常常可以直接作为答案要点以2016年国考副省级材料为例: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认为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这段话的先上来用柏拉图的话语“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来引出观点,后面的话语都是对此句的解释说明,所以此段的核心就也就是柏拉图的这句话。
(三)常见词原则。反映申论材料中的现状、原因、对策的词、句。如“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因此”等等,这些词出现之后,往往就意味着主旨来了。以2014年国考市地级材料为例: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青年阶段则迎来生命周期中“需要与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即在由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却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需求较少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因此,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待补的特殊时期,金钱“焦虑”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
这段话通过“因此”这一词汇点出了此段的核心观点“金钱‘焦虑’”。
申论考试中最基础以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概括能力了,甚至可以说概括能力决定申论考试的成败。许多考生误以为申论考试只要有意思相近的表述均能在考试中获得分数,但很多时候考官只认可概括性表述。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日常练习中多注重这一能力的提升练习。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