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军转干申论热点:关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几点思考

来源: 2019-04-23 20:59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把人民群众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转化为引领系统性变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力,考验着生态环保人的智慧和能力。

抓紧启动环境与健康基础工作

民生是检验发展质量高低的“试金石”。摸清底数、有序推进,提前应对由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环境健康风险,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一是抓紧启动环境与健康基础工作。要从保障公众健康角度出发,建立起分工明确、多部门合作联动的环境与健康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环境污染健康影响基础管理和研究。要以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题,积极开展环境暴露和人群健康调查,尽快形成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环境污染健康影响图谱。坚持以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为索引,拓宽相关数据获取渠道,整合数据资源,丰富环境健康影响预测模型。

二是稳步提升环境与健康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倒排任务,做好与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从高健康风险的环境污染因素入手,搭建环境与健康大数据平台。从规划环评入手,将对环境健康的考量纳入宏观决策,从环境健康基准(水、气、土)、环境污染暴露评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风险评估,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入手,规避具体项目的潜在风险。

三是沟通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健康事务。推进环境健康教育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者、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专题教育。将与百姓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环境暴露风险评估数据以及环境健康调查研究的相关成果列入信息公开范围,及时回应社会上关于环境与健康的敏感问题。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保障环境政策的效果最大化,鼓励群众监督反馈,倒逼地方政府把工作聚焦在扎实改善环境质量上,主动填补环境信息不足或弥补技术差距。

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承载力

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承载力,可以改善和提升区域经济结构、效率和效益,为城市发展注入生命力。要想方设法催生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系统谋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尊重区域差异。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同时,助推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系统,以及梯度合理的地区差异。以尊重区域比较优势为前提,通过空间规划、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有效流动,平衡资源配置,大幅提升现有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

二是科学布局能源结构,推进要素集聚。以“多规合一”为契机,激励企业投身绿色制造,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推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用基础设施,着力形成区域内、区域之间基于低污染的能量循环。要避免出现由于资源环境破坏,引发区域经济、就业、产品供应链等社会问题所导致的公共财力浪费。推动实现园区生态化改造的同时,试点智慧能源监测平台在各类园区的应用,深化工业绩效评价,加快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低效劣势企业淘汰出局。

三是全面统筹环境政策,确保延续性。通过环评审批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的刚性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各产业绿色升级。构建全省性、全行业的资源要素交易平台,推动土地、用能、排污权、产权、废弃物和再生资源等要素合法交易,进一步增强环境经济调控能力。推动诸如禁塑、垃圾分类、适度集中取暖,以及环保贷、环保信用等能够凸显绿色发展理念且具有显著区域特点的地方性法规落地并产生效力,过程中要注重政策的延续性。

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

要解决当前高速发展中技术缺陷或滥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生态环境形势持续恶化的悲剧。要通过中高端发展做生态经济加法,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一是促进防治与发展更好结合,推进协同治理。精心组织大气、水、土壤污染物及其之间多种化学成分减排的协同治理,基于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区域中长期重点行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扶持和培育生态产品市场,将物种丰沛量、森林蓄积量、二氧化碳吸收量等进行货币估值,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经济价值,丰富生态补偿方式,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真正实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二是探索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模式,着力科技创新。积极应对各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公共环境事务与污染问题,借助省级层面先进技术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高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率和普及率,打破地方政府在区域环境治理上技术分散和各自为战的困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加强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每年培育、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园区,尽快出台一批重点用能行业“领跑者”标准,杜绝资源配置失衡、产能过剩、无效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企业、市场、产学研同频共振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强大引擎。

三是以更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共享代际公平。主动参与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完善对外开放区域、贸易、投资布局的同时,建立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以关键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助推产业结构、供求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更可持续、更加公平。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尽可能缩减代际效应。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