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典型事例剖析:别苛刻地要求学生
记得那是开学的前一天,罗莹来找我。她说下学期要退学,来办理手续。经过了解,除了读书让她很有压力外,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我尽量劝导她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但最终也没能留住她。
那年我带的是文科班,罗莹是班上较能干的一个,做事果断,工作努力,还担任过班长。但提起读书,她就没那么专心了。我组织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罗莹也借了一两本,但只见摆在桌子上,多半时间却在玩手机。我因为这事儿曾私下找她聊过,她一会儿说是家里的原因,一会儿又说是跟某同学闹别扭,谈来谈去,连她自己也很糊涂为什么自己就是读不进去。
2
第二学期,有好几次我碰到她与本班的一名叫粱的男生在楼梯上一前一后地啃着鸡爪,或咬着冰激凌,很快活的样子。我在班上对"早恋"的事比较婉转地讲过好几次,她和粱当时都有些不大自在,以后在我面前也越发拘谨起来,并渐渐地疏远了我。
学期末,我在食堂看到他们俩一起洗饭盒,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很严肃地告诫他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记得那天的我很激动,他们倒像很无辜的样子,结果那次谈话不欢而散。放寒假的那天中午,生管老师查房时逮到一名男生,我吃惊不小,罗莹竟把粱带进了女生宿舍。
我再次找她谈话,她很后悔,并诚恳地告诉我,有时候她明明知道一些事情做得不对,想控制自己,却不能,活得好累。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积极情绪诱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是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任俊和张璐婷两位老师写的,他们指出:"教育者不能对孩子要求太苛刻,应适当地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减少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抵抗诱惑感所耗费的心理资源,避免因心理资源不足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非理智行为的出现,减少自我控制的次数可有效地节省心理资源。"
现在回想起来,罗莹入学以来一直都在努力,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专业学习,她都在尽量做好,但我却始终以近乎完美的眼光在看待和要求她,以至于容忍不了她违背我的意愿去做另外的一些事。我一直忽略了她那么多良好的表现,漠视了她的情绪和想法,却将眼睛死死地盯住了她的"早恋"。她是不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耗损了太多的心理资源,以至于最终选择了逃避?
4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对"早恋"的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如果对此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会乐意接受引导的,甚至会充满信任地向教师吐露心曲。相反,教师如果把学生想得很坏,那么,学生会警惕地与教师拉开心理距离。这样,教师的任何 '苦口婆心'都是徒劳的。"
如果,我能像李老师那样把罗莹看成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期的孩子,不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她的人生,不用成年人的标准来判定她的行为,而是怀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发生在她身上的每一件事,诚恳地与其交流,共同协商解决她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再细致耐心一些,再宽容和气一点,再给她一点儿时间,也许,她离开就不会让我觉得如此沉重。当然,结局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