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有了首份“体检报告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办本科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16年5月,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236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417所,占比超过三成。民办本科教育最初仅作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促进了人民群众上大学愿望的满足,深刻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集中在大城市的结构布局,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国民办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思路上的问题。回顾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会产生一系列疑问:我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究竟如何?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怎么样?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又是如何评价民办本科院校?近日,首部《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6)》出炉,为我们清晰、全面、客观地呈现了民办本科教育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办学条件改善的双管道
由于几乎不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均教育事业收入仅为1.09万元,远低于公办新建本科院的1.45万元。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民办本科院校生均教学经费支出为3597.9元,明显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的3297.8元;民办本科院校校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026.9万元,明显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的2473.8万元;民办本科院校校均实践教学支出为427.4万元,同样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的409.9万元。这"一低三高"充分反映了民办本科院校对办学质量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民办本科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其整体办学条件迎来了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具体体现在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藏书量明显提升,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明显改善,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渐成主体,双师型教师初具规模。统计显示,从2010年至2015年,民办本科院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从14.4平方米提高至15.3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之从4863.3元提高至5760.3元,生均藏书量从77.0册提高至82.9册,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从47.8%增加至62.7%,35岁以下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从55.9%下降至51.8%,36-55岁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从29.7%增加至35.0%,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从20.0%增加至2015年的22.2%。
与此同时,民办本科院校仍面临着经费总量不高、渠道来源单一、设施设备不足等现实问题。为克服这一难题,民办本科院校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做起了文章。民办本科院校无论是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和实习场所,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明显低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尽管如此,民办本科院校仍然努力扩展实践教学空间,重视学生实习实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统计显示,民办本科院校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与实习场所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和实验教学人次数总体上都优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
学生满意+企业欢迎:办学效果提升的双认同
2016年,来自全国48所民办本科院校的21858名在校生接受了中国高等教育满意度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民办本科院校在学生学习效果、教学工作、专业与课程设置、管理和服务、教学条件保障以及教风和学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学生总体满意度("很满意"、"比较满意"比例,下同)高达83.6%。其中,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以及教师的师德师风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民办本科院校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丰富实践技能和扎实科学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效果如何,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于2016年4月19日至6月6日组织实施了"民办本科院校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2166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的总体满意度达87.5%。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一些民办本科院校也主动出击,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开展调查走访。上海某学院对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开展了广泛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达100%,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获得高度赞誉。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和社会满意度
对接需求+适应需求+满足需求:实现稳步发展的三部曲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表明,民办高等教育起源于对接社会需求,兴起于适应社会需求,壮大于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更应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办学导向,定位服务行业一线、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民办本科教育从发展之初就制定了明确的对接需求的战略:将院校设置的1/3布局在地市级城市,改变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局面;将区域经济和行业环境特色融入办学特色,为地方企业较好地提供应用型研究服务;将专业设置的1/3布局在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能够胜任在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民办本科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4所民办本科院校中,47所院校明确以学校所在区域两个以上支柱产业人才需求为办学重点,占调查高校总数的90%以上;32所院校的半数以上新增专业与地方需求高度契合,占参与调查高校总数的61.5%;新增设专业共计1361个,其中与地方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数多达917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67.2%;新增数量最多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和"软件工程",深刻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异军突起和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趋势。
民办本科院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就业市场广受青睐。从就业数量上看,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3%以上;从就业质量上看,通过对113所民办本科院校2015年公布的学校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102所院校的用人单位满意度都在85%以上。可见,民办本科院校"对接-适应-满足"社会需求策略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产出导向+能力导向+学习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重奏
民办本科教育发展初期,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学术型高校培养方案的低配版,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学情基础和社会需求。"十二五"期间,一批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参加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实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地方性、应用型"导向下,逐步加深了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从"输入导向"向"产出导向",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从"教学导向"向"学习导向"的三大转变。
培养方案向"产出导向"转变,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和考试模式改革,按照真实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服务流程开发工程实践设计综合实训课程。80%的民办本科院校将职业资格的获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毕业生能够实现毕业即上岗。
培养模式向"能力导向"转变,借助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本地区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得到较好落实。
课堂教学向"学习导向"转变,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民办本科院校的生源基础处于全国本科院校的最后一个层级,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大批民办本科院校通过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制度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更有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把创设以学为主的"学习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明确标准+建章立制+持续改进:质量保障的三和弦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更是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命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唯有保障教学质量才能"保生存,求发展"。质量标准是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的依据。民办本科院校重视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标准不能照搬精英高等教育的学术型质量标准,而是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丰富了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为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民办本科院校普遍把质量保障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分解到各二级教学单位,建立领导听课、巡查制度,许多学校还建立了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民办本科院校积极完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队伍体系,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教学质量常态监控,健全信息反馈和改进机制,搭建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平台,建立起系统、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除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教学评估成为民办本科教育最为重要的外部质量保障手段。"合格评估"作为民办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和提升的"导航仪"与"助推器",为民办本科教育树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合理定位,有效促进民办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此外,民办本科院校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发布年度本科质量报告,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大大提高了民办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促进了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截至2015年11月,96.5%的民办本科院校已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采集工作。
成果丰硕 质量和内涵建设永远在路上
民办本科教育取得的办学成果有目共睹,但报告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重点、学生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质量和内涵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校办学重点存在四个突出矛盾。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惯性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下降、追逐社会热点与忽视内涵建设、教师年轻力盛与缺乏领军任务、生存发展心切与缺少系统规划这四个矛盾进一步凸显。
学生能力培养存在四个发展失衡。民办本科院校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空泛高全但落地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投入但不配套、教师实践教学意识强但能力弱、合作育人形式多样但不够深入这四个发展不平衡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四少四多"。民办本科院校不仅生师比偏高,教师队伍总体规模不足,而且结构性矛盾突出,明显呈现"四少四多"的特点:一是专任教师偏少,外聘教师偏多;二是高学位教师偏少,无学位教师偏多;三是高职称教师偏少,无职称教师偏多;四是中年骨干偏少,青年教师偏多。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四个不到位。民办本科院校仍然存在着机构、人员、监管和持续改进四个方面的不到位。民办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自我评估、院系质量监控主动性、质量监测结果使用等方面仍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学风建设与素质教育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学习风气、学习机会等方面需要着力改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人文素养等亟待提高。
为助推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需进一步稳步推进。作为增加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渠道之一,民办本科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法律的极大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法律和政策文件为民办本科教育的蓬勃发展精准护航、鼓满风帆。民办本科教育需继续坚定不移的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坚持市场导向和特色办学,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问责和激励机制,抓好教学质量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再接再厉,继往开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