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诊断学4.6便常规

来源: 2017-10-18 10:53

  第六节便常规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粪量  正常成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约为100~300g。影响排便的因素很多,消化吸收能力的强弱、食物量的大、小以及食物种类均可影响排便量的多少。胃、肠、胰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由于炎症渗出、分泌增加、肠蠕动亢进便量可明显增加。消化不良者由于食物未能完全消化吸收,能引起便量的增加。 
正常成人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在病理情况下粪便的颜色与性状可发生如下改变: 
2.黏液便正常成形的粪便外,常附有一层石蜡样的光彩,即为黏液。粪便外有肉眼可见的黏液,见于急性肠炎及慢性结肠炎。小肠炎症时增多的黏液混于粪便之中,大肠炎症时黏液附着于成形的粪便之外;单纯黏液便无色、透明,脓性黏液便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 
4.冻状便见于肠易激综合征及某些慢性痢疾患者。 
6.黑便及柏油便在生理情况下,服用铋剂或铁剂后粪便呈深浅不等的碳样黑色。在病理情况下,粪色黑而有光泽呈柏油样,见于各种上消化管出血;前者便隐血试验阴性,后者阳性。正常粪便隐血阴性,但在进食肉类较多时可呈弱阳性。 
8.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 
10.羊粪状便见于习惯性便秘。 
正常粪便的臭味,主要由于食物中蛋白质经细菌分解产生挥发性物质。--吲哚、臭素、硫醇及硫化氢等所致。粪呈酸臭味,同时混杂有气泡者,常见于淀粉及糖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粪常有腐败性恶臭。阿米巴肠炎时,粪便腥臭。 
蛔虫、蛲虫、绦虫等个体较大的虫体或其片段,可用肉眼辨认。 
二、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1.白细胞 正常粪便中偶见中性粒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小肠炎症时细胞因部分被消化,白细胞数量一般< 15HP。结肠炎症时(如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粪便中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3.上皮细胞在生理情况下,有少量脱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随粪便排出,但因多已被破坏,故正常粪便中见不到上皮细胞。结肠炎症时上皮细胞增多。伪膜性肠炎时粪便中可见到黏膜小块。 
(二)食物残渣 
(三)寄生虫和虫卵 
三、化学检查 
  (一)胆红素 
(二)粪胆原 
(三)粪胆素 
(四)潜血 
5-10mL,便潜血试验即可呈(+)。消化管溃疡活动期呈间断(+),消化管肿瘤呈持续性(+),晚期消化管肿瘤(如胃癌)阳性率可达95%。故该试验已被用作消化管恶性肿瘤诊断的筛选指标。此外,该试验还有助于诊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拼团课程更多+
热门排行
  • 长理培训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资讯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 长理培训
  • 加入QQ群一起来考国网!
    QQ群号:223940140
    点击进入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