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如何准确把握重点与考点?
一、精读细研定方向,勤钻善思现高效
应加强对高考大纲与近几年考题的研究
考纲,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总复习的依据;考题,代表着过去成功的命题经验,蕴藏着今后命题的规律与趋势。认真研读考纲,努力钻研考题,一定会使你的复习找准方向,减少无谓劳动,提高复习效益。
开始进入总复习时,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近年的高考试卷,明确高考数学命题的基本走向,要认真学习一遍新的考纲,从宏观上准确掌握考纲序言中的精神和考试性质,准确掌握考试的内容,从微观上细心推敲以下几个内容:
1、细心推敲对高考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要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要求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理解或掌握的,哪些内容是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
2、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各有哪些。
3、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能力,为什么说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与空间想像能力称为数学能力,而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称为较高层次的能力。
4、掌握近年来对某些知识要求的变化情况.到高考前一个月左右,应该再学习一遍考纲,看看哪些方面的复习与考纲的要求还有距离,以便及时查漏补缺、突出重点。
二、注重细节须规范,优化过程求准确
考前复习应努力避免"两不"问题
"两不",就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有的考生基础还可以,拿到一道题目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确,最后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叫"会而不对";有的考生解题思路大致正确,最终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缺欠重要步骤,中间某一步逻辑点过不去,或遗漏某一极端情形,讨论不够完备,或是潜在假设,或是以偏概全等,这叫"对而不全"。因此,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
1.细节求完善,远离"会而不对"
学习"由不会到学会"是一个过程,再由"学会到做对"又是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为细致艰辛的劳动,有一本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中提到"把小事做细,伟大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同样,高考的成败也与细节紧密相关,要想把看似简单的问题完成得完美,关键不是考试时的仔细、认真,而是平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较真,对平时练习中的失误,要小题大做,不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还要将这些失误记录在案,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再三反思,保证下次不再出错,切不可用"粗心"二字一带而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在高考中"会而对"。
2.过程求优化,摒弃"对而不全"
"对而不全",也是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比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亦少得可怜.因此,答题时必须追求过程的优化,确保运算的准确,做到条理的清晰.只有这样,才可确保在高考中"对而全".
解题要规范,计算要准确,要努力做到"会又对、对又全、全又美",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三、勤思善想为探究,深挖广拓激思维
考前复习应加强对教材例习题的挖掘
很多考生在备考时,整天沉溺于各种复习资料尤其是数学模拟试卷或新颖的试题之中,而数学教科书则成了参考书或者干脆束之高阁,理由是"数学教科书没什么新的内容,它太简单了".其实,任何解题方法都有其赖以产生的数学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数学教科书的知识、结论、思想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忽视教科书的基础作用与示范作用,虽然靠题海训练也可以记住很多重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彼此之间没有有机联系,是孤立的,且它往往只与某种单一类型的问题联系着,这就造成考生一旦遇到新颖问题,就难以触类旁通,想不到以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当前考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高考数学成绩上不去的关键。
数学老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把几本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结论与事实、思想与方法用它们内在的规律建构纵横联系、经纬分明的整体网络,也就是要解决好:
是什么(知识结论问题)
为什么(知识联系问题)
怎么用(能力表现问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