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指导】为孩子起表率的日常语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往往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但却易于忽视日常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中个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完成的。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总是正确的,自然也就以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
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评价,而不能分析判断这些评价的正确性。而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无论是否是有意,往往传递给孩子一种关于他的评价。
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潜意识当中,而且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和成年生活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令行为者本身迷惑不解。
如果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从父母语言中传达出来的积极评价,则孩子就比较能够养成一种积极的个性,反而则父母会在长时间随意的语言中培养出孩子消极的个性。此所谓家庭教育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不过是父母们并不在意得日常语言慢慢种下的。每一天,你的言行都影响着孩子,这正是培养他们的好时机。
看看以下我们并不陌生的从父母口中说出的话: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笨死你!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
"你聋了?听见没有?"
"哎,你怎么这么懒呀!"
你跟你爸一个德性!……
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显然此时家长在选择沟通语言上出了问题。你可能是从童年生活中学到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虽然知道当时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很大,但由于缺乏其他办法,只好让自己的悲剧重演。当孩子出现一时行为偏差时需要的是提醒和理性的帮助,父母应该选择一种中性的、不带评价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
你也许认为这样才能达到"重捶敲响鼓"的效果。希望孩子在骂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正不良行为,而事实上,孩子只会表现得更糟。贬低孩子的话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这样的情况越多,埋藏得越深,逐渐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当孩子习惯于这种指责后,就会在内心拿这样的标准来为自己开脱。于是孩子的行为并不因为父母的指责而有所改善,反而使自己成为被父母咒骂的那种人。
孩子心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有关自我的问题。"我是怎样的人?""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我有能力做成那件事吗?"等等。这些问题是认识自我、形成个性的基础。
"为什么你不愿努力?"
"不,我根本不行。"
"我不行"的概念,往往来源于孩子提时代父母所给予太多的"你是……"的消极评语。困此,父母的以"你是……"开始的语句,是在表达父母对孩子个性与能力的评价与判断,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自己也对他们完全地相信。当孩子被成人告知"你真笨"时,他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沮丧。当无数次接受这样的评价后,孩子就会放弃使自己变得更灵巧的努力,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下了结论。这样再遇到做不好的事时,孩子会在内心以自己笨而为自己找理由,放弃进步的机会,于是表现得越来越笨。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主要的,我们知道你能行!
除了以上情形,孩子在无意间听到父母在与他人交谈时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会影响他自我概念的形成。所以,当你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一定要多提提他好的表现和对他的赞美。即使提到他的缺点也一定要用不带评价态度的中性语言,顺便表达自己对孩子克服缺点的信心和期望。
另外不要用挖苦的话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如:"你这个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唉,懒鬼,能不能自己去……"。也不要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如"你和……一样坏。"不要用不恰当的夸张语言管教孩子。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来!""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打死你。"也不要用使孩子感到内疚的办法来管教他们。如"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看看你对妈妈做了什么?
总之,父母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除了父母的自身行动之外还体现在父母的语言中。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父母要懂得反思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的概念,通过语言的作用去传达观念影响,慢慢塑造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能力,真正做到如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