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考】如何写出出彩的考场作文
新材料作文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寓言型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漫画型
应对策略:一是仔细观察画面。这里所谓画面形象,包括画面上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面貌、表情、服饰、动作等)和景物、器物。看图时,要抓住人物、景物和器物的特征,对画面上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另外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审出夸张变形的部分也就是漫画突出的部分,弄清楚它的本质是要表达什么,才能从中挖掘出主题。
-对比型
应对策略:可采用求异法,即从本质上找出两则材料的不同点,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然后根据这个结合点结合材料有关内容进行构思立意。
评论型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组成。
-联想型
应对策略:一是吃透材料。二是概括观点。可依据诗歌,让诗歌的寓意统率全篇,用形象化的笔法诠释道理;也可摘录诗中的某些句子作为引子,再举例论证等。
-首先,弄清命题特点。
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材料作文以"材料"为范围。这样在这种材料作文中,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考生的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无疑,这是在一个更大更自由的范围内提出了审题的限制性要求,也就是在发散性中强调了限制性。总之,这种材料作文的形式、思路开阔,意境深远,具有极大的思维空间张力。
在弄清了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后,还要关注材料作文的取材范围,以便在复习备考中"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从近两年高考的材料作文题目来看,考生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甲卷关于"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材料作文,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这一调查结果正式公布于2006年4月21日。这些数据是从20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取样的,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意义。又如2007年全国卷Ⅰ(河北、河南、陕西等省用)的材料作文,图画通过一个孩子踩着一块西瓜皮而跌坐在地,孩子的"家庭""学校""社会"却认为"出事了吧!"这种生活现象,讽刺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行为(遇到挫折、犯错误、出了问题等)的过度关注(心疼、埋怨、责怪、嘲笑等)的生活现实。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乙卷关于"乌鸦学鹰"的材料作文,文题在寓言故事最后增加了让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情节,从而暗示对这则寓言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即把乌鸦当做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又如200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等用)的材料作文,它取自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它符合当前科技创新的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的材料作文,它引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哲理诗《星星》:"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要求根据读这首诗所产生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又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的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及对这两句诗的解读,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的材料作文,它列举了在汉语里"三"所构成的很多词语,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要求考生根据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又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作文,从而引导考生认识母语的无比重要,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热爱母语的精美瑰丽。
在复习备考阶段,考生首先要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寻找自己的特色。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或听说过的让人心有所动的事,或曾有过的很好的构思,写过的成功文章等,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应该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项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各人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不同,所擅长的文体也不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你擅长什么,通过对自己历来作文的归类就可以得到答案。只要题目允许,考场上你就要尽量用己所长,用自己独有的题材、熟悉的体裁,展示自己的特色。在备考阶段,最好能坚持一周一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细致推敲分析,锤炼出几篇成功的文章,做好迎考的准备。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漫画型
应对策略:一是仔细观察画面。这里所谓画面形象,包括画面上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面貌、表情、服饰、动作等)和景物、器物。看图时,要抓住人物、景物和器物的特征,对画面上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另外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审出夸张变形的部分也就是漫画突出的部分,弄清楚它的本质是要表达什么,才能从中挖掘出主题。
-对比型
应对策略:可采用求异法,即从本质上找出两则材料的不同点,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然后根据这个结合点结合材料有关内容进行构思立意。
评论型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组成。
-联想型
应对策略:一是吃透材料。二是概括观点。可依据诗歌,让诗歌的寓意统率全篇,用形象化的笔法诠释道理;也可摘录诗中的某些句子作为引子,再举例论证等。
-首先,弄清命题特点。
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材料作文以"材料"为范围。这样在这种材料作文中,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考生的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无疑,这是在一个更大更自由的范围内提出了审题的限制性要求,也就是在发散性中强调了限制性。总之,这种材料作文的形式、思路开阔,意境深远,具有极大的思维空间张力。
在弄清了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后,还要关注材料作文的取材范围,以便在复习备考中"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从近两年高考的材料作文题目来看,考生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甲卷关于"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材料作文,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这一调查结果正式公布于2006年4月21日。这些数据是从20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取样的,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意义。又如2007年全国卷Ⅰ(河北、河南、陕西等省用)的材料作文,图画通过一个孩子踩着一块西瓜皮而跌坐在地,孩子的"家庭""学校""社会"却认为"出事了吧!"这种生活现象,讽刺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行为(遇到挫折、犯错误、出了问题等)的过度关注(心疼、埋怨、责怪、嘲笑等)的生活现实。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乙卷关于"乌鸦学鹰"的材料作文,文题在寓言故事最后增加了让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情节,从而暗示对这则寓言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即把乌鸦当做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又如200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等用)的材料作文,它取自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它符合当前科技创新的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的材料作文,它引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哲理诗《星星》:"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要求根据读这首诗所产生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又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的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及对这两句诗的解读,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的材料作文,它列举了在汉语里"三"所构成的很多词语,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要求考生根据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又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作文,从而引导考生认识母语的无比重要,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热爱母语的精美瑰丽。
在复习备考阶段,考生首先要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寻找自己的特色。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或听说过的让人心有所动的事,或曾有过的很好的构思,写过的成功文章等,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应该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项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各人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不同,所擅长的文体也不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你擅长什么,通过对自己历来作文的归类就可以得到答案。只要题目允许,考场上你就要尽量用己所长,用自己独有的题材、熟悉的体裁,展示自己的特色。在备考阶段,最好能坚持一周一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细致推敲分析,锤炼出几篇成功的文章,做好迎考的准备。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