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轻松备考】文言虚词辨析

来源: 2018-02-28 11:5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