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4)
第四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由口腔至肛门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一)口腔的分部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前壁为唇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连。两侧壁为颊;底为软 组织和舌;顶为腭(前2/3为硬腭,后1/3软腭)。
(二)腭扁桃体的位置
腭为固有口腔的顶壁,可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软腭的后缘游离,其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腭垂的两侧各有一对弓状的黏膜皱襞。前方的称腭舌弓,后方的称腭咽弓。两弓间的三角形凹陷称腭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三)牙的形态构造和牙式
1.牙的形成构造 牙分3部分,露于口腔的部分为牙冠,嵌于牙槽骨内的为牙根,两者问稍细的部分为牙颈。牙魁由牙质、釉质和粘合质(牙骨质)构成。牙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包在牙冠部的牙质表面,粘合质包在牙根和牙颈的牙质表面。牙内部的腔隙为牙髓腔,腔内容纳牙髓。牙髓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组成,牙髓通过根尖孔与牙槽相通。牙髓炎时町致剧烈疼痛。
2.牙式人的一生有两套牙,即幼儿期的乳牙和乳习脱落后萌生的恒牙。乳牙20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5个。恒牙32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8个。现将乳牙和恒牙的名称、排列和符号表示出来。
(四)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两部分。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起于舌周围各骨,止于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舌外肌主要有颏舌肌,是一对强有力的肌,起自下颌骨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止于舌正中线两侧。两侧同时收缩使舌前伸,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
(五)口腔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口腔腺,又称唾液腺,是开口于口腔的各腺体的总称,口腔腺除有唇腺、颊腺等小唾液腺外,还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
1.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窝内。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的内侧,腺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位于口腔底,舌下襞深面。有一条主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尚有数条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
咽是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咽前壁不完整,有开口,分别经鼻后孔、咽峡、喉口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按照咽前方的毗邻,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可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腔是消化管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三、食管
(一)食管的形态、位置
食管为输送食物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cm,上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咽,沿脊柱前面下降,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至第11胸椎的左侧,续于胃的贲门,依其行程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3部。
(二)食管的狭窄处及其临床意义
食管全长有三处狭窄,第一处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第二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第三处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处是异物停留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四、胃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
1.胃的形态 有两个口、两个壁、两个缘和四部。两口: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两壁:胃前壁朝前上方;胃后壁朝后下方。两缘:上缘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
2.胃的分部 胃可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部是胃接近幽门的部分,其中紧接幽门的管状部分称幽门管,靠近胃体的部分稍大称幽门窦。
(二)胃的位置
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序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在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五、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上起自幽门,下续接盲肠,长约5~7m。自上而下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一)十二指肠
小肠起始部分,虽“C”字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上部左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管,粘膜面光滑,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降部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升部和空肠相续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是临床上确定空肠起端的标志。
(二)空肠与回肠
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接盲肠,全部被腹膜包裹,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空、回肠在腹腔形成许多蟠曲,称小肠袢。空肠和回肠无明显界线,上2/5为空肠,位于腹腔左上部,管腔较大,壁较厚,血运丰富,在活体上呈现浅红色,下3/5为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管径较小,壁较薄,颜色较淡。空肠黏膜环状皱襞高而密,有孤立淋巴小结。回肠黏膜皱襞低而稀疏,除有孤立淋巴小结外,还有集合淋巴小结。
六、大肠
(一)大肠的分部及形态学上的特点
大肠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m,起自右髂窝的回肠末端,止于肛门。按其位置、构造不同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到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结肠右曲,在脾的下方形成结肠左曲。盲肠和结肠在形态上有3个特点:(1)结肠带:由纵行的平滑肌增厚而成,与肠的纵轴平行,共3条。(2)结肠袋: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因而使肠管形成的许多囊状突出部。(3)肠脂垂:为结肠带附近含脂肪组织的浆膜突起。
(二)盲肠的位置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段,长约6~8cm,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回盲口上、下方,各有一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的环形平滑肌增厚并覆有黏膜所构成,其作用,既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三)阑尾的位置及根部的体表投影
阑尾为一蚓状盲管,又称蚓突,长约6~8cm,根部附于盲肠后的内侧壁。阑尾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具有三角形的阑尾系膜。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的汇集点,故手术时沿结肠带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此点称麦氏(McBurney)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有明显压痛。
(四)结肠的分部
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呈“M”形,环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五)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直肠位于骨盆腔内,长约10~14cm,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凸向后,与骶骨的弯曲一致,称直肠骶曲。下部的弯曲,绕尾骨尖,凸向前,称直肠会阴曲。当临床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部位,以免损伤肠壁。直肠的下部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腔内有2~3个由环形肌和黏膜形成的半月形皱襞,称直肠横襞,有滞留粪便的作用。
(六)肛管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肛管是指盆膈以下的消化管,长约3~4cm,其上段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相邻两肛柱下端连有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陷凹,称肛窦,此窦深3~5cm,如窦内积存粪便,可引发肛窦炎。肛瓣的边缘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状线,称为齿状线,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齿状线上、下两个区域内的动脉供应、静脉回流和神经支配等方面均不相同。齿状线下方有宽约1cm的环行区,光滑且有光泽,称肛梳或痔环。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行线称白线,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在肛柱粘膜下和肛梳皮下组织中含有丰富的静脉丛,当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发生静脉曲张,形成痔。齿状线是内、外痔的分界处。
第三节 消化腺
人体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前述)、肝和胰。
一、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不仅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还具有代谢、解毒、防御等功能。
(一)肝的形态
肝呈楔形,可分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肝的上面向上凸贴膈,肝与膈之问有腹膜形成的镰状韧带相连。肝的下面凹凸不平与内脏接触,有略呈“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左纵沟前部内有肝圆韧带;左纵沟后部内有静脉韧带;右纵沟的前部内有胆囊;右纵沟后部内有下腔静脉通过。横沟为肝门,有肝门静脉、肝嘲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以镰状韧带为界分左、右叶,左叶小,右叶大。
(二)肝的位置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其最高点.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肝的下界,右侧大致与右肋弓一致,在前正中线上可达剑突下3~5cm。小儿的肝相对较大,7岁前的小儿,肝的下界可超过右肋弓下缘2cm。肝的位置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
二、胆囊和输胆管道
(一)胆囊的形态、位髓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胆囊位于右季肋区,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具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呈梨形,容量40~60m1,由前向后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4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胆囊炎时此处有压痛。
(二)输胆管道
输胆管道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是十二直肠腔内的管道。肝内的胆小管汇入小叶间胆管,逐步汇合为肝右管和肝左管出肝门,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再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在肝卜二直肠韧带内下降,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在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问下降,末端与胰管合并,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胆总管和胰管末端及壶腹周围,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肝胰壶腹括约肌(()ddi氏括约肌)。平时该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由肝分泌的肝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进入胆囊贮存和浓缩。进食开始后,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引起胆囊收缩和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的胆汁与肝总管来的胆汁一起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三、胰
(一)胰的位置
胰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乎横卧于腹后壁,前面被覆腹膜。
(二)胰的分部
胰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各部之问无明显界限。胰头为右端膨大部分,被十二指肠“C”形凹槽所包绕。在胰头后方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问常有胆总管经过,有时胆总管可部分或全部被胰头实质所包埋。当胰头肿大时(如胰头癌),可压迫胆总管影响胆汁排出,产生阻塞性黄疸。胰尾是左端较细部分,末端抵达脾门。
胰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外分泌腺的排泄管称胰管,在胰腺实质内自胰尾走向胰头,末端与胆总管合并成肝胰壶腹,共同开口与十二指肠大乳头。
第四节 腹膜
一、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
腹膜为被覆于腹腔和盆腔内面及其脏器表面的浆膜,由问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被覆在腹壁及盆壁内面的腹膜,称壁腹膜(腹膜壁层),被覆在腹、盆腔内脏表面的腹膜,称脏腹膜(腹膜脏层),脏、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间隙.称腹膜腔。此腔在男性中为完全密闭的盲囊;在女性中则借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具有分泌、吸收、支持、保护、修复及防御等功能。腹腔和腹膜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围成的腔,而腹膜腔则是脏、壁腹膜之问的潜在性腔隙,其中仅含少量浆液。腹膜腔位于腹腔之内,而腹腔内的脏器均位于腹膜腔之外。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腹膜在器官之间以及器官与腹、盆壁之间互相移行,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
(一)小网膜
由肝门向下移行到胃小弯与十二指肠上部双层腹膜结构。小网膜左侧部分,连于肝与胃小弯之问,称肝胃韧带,右侧部分连于肝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右侧游离,内有三个重要结构,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及两者之后的门静脉。
(二)大网膜
为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问的四层腹膜结构,大网膜内含有大量脂肪组织,血管及吞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当腹腔脏器发炎时(如阑尾炎)它可将病灶部位包裹起来防止炎症扩散。
(三)系膜
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称系膜,两层之问有神经、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
(四)陷凹
男性腹膜在商肠与膀胱之间形成的深窝称直肠膀胱陷凹。女性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在膀胱与子宫之问形成膀胱子宫陷凹。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