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来源: 2019-01-21 14:50

   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4.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7.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8.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①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④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9.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0.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2.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包含的哲理是(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1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5.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6.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17.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18.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
  ①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③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9.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0.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1-5:CBDDC 6-10:CDACC 11-15:DCCAA 16-20:CBCDD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