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13
1.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D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C.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D.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B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C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C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6.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B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7.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 A )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人文气息浓厚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秦帝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9.(2016·全国卷Ⅱ,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D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0.(2017·全国卷Ⅰ,26,4分)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1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B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2.(2015·全国卷Ⅱ,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3.汉代刺史“六条问事”中第六条侧重监督秩二千石的地方官是否受当地豪族
贿赂使公平政治受到损害。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D )
A.平衡官僚势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打击豪强地主 D.加强中央集权
14.有学者指出:“(通判)自国初置卒,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官一举手,辄从旁掣之,卒尝横矣。及其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
B.提刑按察使的职权范围扩大
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
D.中央集权促使地方权力调整
1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C)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B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7.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C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9.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材料反映了(C )
A.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B.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
20.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A)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