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9)
1.“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人民”不可能与周王室联姻,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同族同宗的关系,故B项错误;王畿内的人并不比诸侯国的地位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说明此时王畿内的人民在很早之前是王族,与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有关,故D项正确。
2.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反映出孔子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来实现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蔚然大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儒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春秋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3.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A.小农经济形成 B.工商食官出现 C.中央集权加强 D.江南得到开发
答案:C
【解析】材料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无关,故A项错误;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故B项错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一直到秦统一前,虽推行农战政策,但为加强国力,仍重视商业发展。秦统一后,由于缺少竞争对手,以及集权日趋强化,所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故C项正确;发配商人到岭南边远蛮荒地区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点不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故D项错误。
4.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到战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和农民生活,并未提到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据材料“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和“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可知盐铁官营,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5.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答案:B
【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单衣是西汉时期的丝织品,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鼓风冶铁装置,故C项错误;五铢钱是西汉武帝发行的钱币,故D项错误。
6.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答案:B
【解析】趋利避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功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
7.《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答案:A
【解析】隋唐法律中强调“三奏而后决”“详复”,体现出案件判决时谨慎用刑法,而发扬德教的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从只涉及司法的理念,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厉行法治的精神与材料主旨刚好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以礼入刑、用儒家思想指导古代刑法,故D项错误。
8.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
9.《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解析】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10.《三国志》记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B
【解析】“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体现三国,故D项错误。
11.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澳门的管理,故A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存在外交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12.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
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 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 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
答案:C
【解析】《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对封建统治秩序冲击有限,故A项错误;《红楼梦》没有描绘新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不符,故C项正确;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13.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
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
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家庭手工业纺织并用,洋纱的大量进口,会使纺线与织布分离,故C项正确。
14.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今之各国又岂有异哉。”这实际上是主张
A.对列强侵略沿用历代的政策 B.对列强侵略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C.对列强侵略应该因势利导 D.与侵略者进行经济斗争而避免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可知,历代的对外政策有两种形式,清政府只可能沿用其中一种,故A项错误;题干中“洋人所图我者利也,……今之各国又岂有异哉。”说明清政府面对列强侵略采用的是羁縻政策,这实际是妥协投降,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列强侵略应该因势利导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与列强进行经济斗争,故D项错误。
15.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
A.八国联军侵华与政局动荡 B.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作主
C.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 D.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都城一洗帝王尊”“本来约法尚临时”表明是辛亥革命之后,而八国联军侵华在辛亥革命之前,故A项错误;没有涉及人民当家作主,与材料中“政局纷纷类弈棋”不符,故B项错误;政府更替频繁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未涉及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城一洗帝王尊”表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材料中“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表明共和政体并不稳定,故D项正确。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