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10)

来源: 2019-02-19 12:30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B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人文精神得到彰显

C

康梁等维新人士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

国人普遍接受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

D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 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 000或10 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 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 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 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 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忠、孝、廉、节”

  8.“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

  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 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

  9.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与“忠孝”、“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  )

  A.“忠”——世袭制 B.“孝”——宗法制

  C.“耕”——农本观 D.“读”——科举制

  10.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11.《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

  A.甲午中日战争 B.五四新文化运动 C.全面抗日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12.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

  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13.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

  C.台海两岸已实现了自由通商 D.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

  14.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等。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突出依法行政 B.对君权的制约 C.强调主权在民 D.对权力的监控

  15.潘恩(1737—1809)在其《常识》一书中说:“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这一思想在美国宪法中主要体现为(  )

  A.三权分立 B.联邦主义 C.主权在民 D.共和主义

 

  16.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道德本位的伦理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7.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认为,目前的欧盟27国都是属于“被打上欧洲文化烙印”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国家“只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而土耳其则毋庸置疑“不属于欧洲文化圈”。这说明“欧洲的联合”需要(  )

  A.冷战思维 B.政体相同 C.货币统一 D.文化认同

  18.“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19.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20.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1.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22.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商品输出 B.鸦片走私 C.军事进攻 D.迫签条约

  23.一个思潮出现之后,引起许多人的讨论。一位德国诗人认为那是一种疾病;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却认为那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融合怪异和悲剧性或庄严,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这一思潮是(  )

  A.理性主义 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24.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5.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

  A.增加福利投入 B.发展混合经济

  C.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奉行自由主义

  26.“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的发明 C.蒸汽轮船的发明 D.内燃机的发明

  27.1930年代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8.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  )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

  29.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30.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

  A.欧洲联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A 6.C 7.C 8.A 9.A 10.C

  11.C 12.C 13.B 14.D 15.A 16.A 17.D 18.B 19.B 20.B

  21.D 22.B 23.C 24.B 25.B 26.B 27.B 28.B 29.C 30.A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