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11)
1.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思想解放,它们的相同点有( )
A.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B.针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而提出
C.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D.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或发展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高潮之一。与以往的近代化思潮相比,它的超越之处表现在( )
①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反对专制 ②要求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 ③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 ④倡导文学革命,改用白话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古代雅典民主实践尽管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 )
A.民主的实现方式 B.有限制的选举权利
C.民主的基本原则 D.权力的监督形式
5.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与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两者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主张用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都主张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C.都结合本国国情,为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D.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照搬了俄国
6.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7.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共同之处是( )
A.奉行凯恩斯主义 B.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新经济
8.19世纪浪漫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到加强,因为两者都( )
A.强调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B.强调了对新的工业技术的社会贡献
C.反对帝国主义的扩张 D.在启蒙运动中发现共同点
9.《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
10.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11.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
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展
1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13.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发展
14.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其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15.恩格斯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包括( )
①罗马法注重调节经济关系,法律程序严谨 ②罗马法中包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③近代资产阶级需要法律维护其利益 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17.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18.“‘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行 ④冷战期间军事购买力的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信中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B 3.C 4.A 5.C 6.A 7.A 8.A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D 16.D 17.C 18.A 19.A 20.D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