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试题及答案(八)

来源: 2019-02-19 12:52

   1.泱泱中华有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这种精神由

  A.春秋巨匠率先推出 B.战国巨人奠定根基
  C.西汉新儒学家提出 D.宋明理学家所创立
  2.《养生主》书中说:“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天理”二字,始见于此。这表明
  A.天理成为先秦士人行为准则 B.庄子毕生致力于养生学研究
  C.天理成为战国道家关注对象 D.庄子成为宋明理学理论源泉
  3.在韩非子看来,道德本身是无形的,对它的评价更多地来自众人之口,因而对众人的“毁誉”一向持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他主张“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这表明韩非子的用人观
  A.突出以“才”用人 B.以军功大小为标准
  C.否定“德”的价值 D.强调以法用人原则
  4.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刀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
  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 B.解决现实问题
  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 D.重回远古社会
  5.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6.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
  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B.用“仁义”“王道”施政
  C.法、术、势结合统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8.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9.学者郭齐勇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思想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联系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来分析和讨论他的“知行合一”说。这表明
  A.王阳明没有冲破宋明理学的藩篱 B.“心即理”思想构筑起陆王心学
  C.郭齐勇批判王阳明思想的局限性 D.“知行合一”现实价值非常突出
  10.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 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11.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据此可知,二者
  A.推祟李贽对圣人的大力挑战 B.认识到李贽具有狂放的性格
  C.对李贽反正统行为进行批判 D.强调了李贽思想解放的作用
  12.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要原因是他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
  13.大型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以“中华文化”传神,展现了国人对祖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智慧。此纪录片体现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
  A.经世致用和民本思想 B.农耕情节和传承意识
  C.道德修养和实践理性 D.养生之道和实践经验
  14.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 C.重文轻武政策 D.科举制的盛行
  15.南宋时期,我国开始把磁针与区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近代叫罗盘。这样,舟船遇“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罗盘这一装置
  A.便利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B.由波斯人传到欧洲
  C.体现了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D.标志着指南技术的诞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思想与材料“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不符,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与材料献身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西汉新儒学家提出“三纲五常”,加强思想控制,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体现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引用《庖丁解牛》一句话,意思是: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天理”是指牛天然的生理结构,故A项错误;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不是致力于养生学研究,故B项错误;庄子强调“天理”是指天然形成的结构,成为战国道家关注对象,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宋明理学理论源泉,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主张‘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 表明韩非子的用人观是突出以“才”用人,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以军功大小为标准,故B项错误;否定“德”的价值与材料“道德本身是无形的,对它的评价更多地来自众人之口,因而对众人的‘毁誉’一向持不信任的态度”不符,故C项错误;强调以法用人原则与材料“他主张‘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维护的是周礼,不可能要求恢复封建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春秋是诸侯争霸时期,孔子希望借助“克己复礼”来解决当时的乱世,故B项正确;材料考察的是“克己复礼”的目的,而不是其表现,故C项错误;孔子希望恢复周礼,重回远古时代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孔子之乱世的思想是“仁”“为政以德”,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相爱”可知是墨子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强调“以法治国”,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判断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统治,故C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因果报应”属于佛家的,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给的,与材料中“天谴”“美祥”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意思可知,帝王治世与乱世,上天会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反映,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与材料“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相符,故A项正确;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与材料“并不是不切合实际”不符,故B项错误;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材料“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不符,故C项错误;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与材料“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思想基础上的”看出王阳明的思想仍然是理学的范畴,故A项正确;“心即理”思想是陆王心学的基础,而材料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思想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王阳明思想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知行合一”现实价值,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故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所以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故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他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通过整治人心来挽救统治,故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推祟李贽对圣人的大力挑战,与材料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不符,故A项错误;认识到李贽具有狂放的性格,与材料“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可以看出顾炎武、纪昀两人对李贽进行批判,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顾炎武、纪昀两人对李贽反正统行为进行批判,没有强调了李贽思想解放的作用,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李贽虽然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但他并未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故A项错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故B项错误;李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所以其著作多次被毁,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本草中国》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学,经世致用和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体现农耕情节和传承意识,故B项错误;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现道德修养和实践理性,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学体现了养生之道和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以宋朝为节点说明了书籍格式的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A项正确;造纸术是西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制唐朝时就已盛行,它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可知,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故B项错误;政府对科技重视体现不出材料的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罗盘的作用,故D项错误。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