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精选试题及答案(六)
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昨日的报刊就是今日的历史资料。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民主和法制是现代文明的两大标志。近代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有关这三个法律文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B.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C.都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
D.都是民主革命斗争的成果
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四、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5.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权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7.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辽朝的“蕃汉分治”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8.《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9.截至目前,中国共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