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司法四卷考试典型案例:虚拟解剖技术揭秘死亡原因

来源: 2019-01-06 11:44

  20141030日,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病理学研究室受安徽省五河县交通管理大队事故中队委托,对一起案情“特殊”的死亡案件进行尸体解剖、死因鉴定。死者刁某于20148月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颅骨多发性骨折、脑挫伤、脑内出血并入院治疗,于住院5天后突发多量鼻出血,常规止血效果不佳,后刁某于2个月内反复发生鼻出血并至多地多家医院就诊,鼻腔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示蝶窦内慢性炎症改变。1029日,刁某突发鼻腔汹涌出血后意识丧失,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鉴于本案案情及死亡过程较为特殊,鉴定难度较大,在接到委托后,研究室组织全体鉴定人进行案件讨论。考虑到死者曾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中颅底骨折,随后反复多量鼻出血,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鉴定人推断死者存在外伤后蝶窦内颈内动脉瘤形成并破裂的可能。蝶窦为中颅窝蝶骨内的腔隙,四周均有骨质覆盖,为非常规解剖部位,且颈内动脉颅内段走形迂曲,部分穿行于骨质之中。如此复杂的颅底结构给解剖带来极大的难度,如何暴露蝶窦腔及定位颈内动脉损伤部位是本案鉴定中的关键问题。

 

  鉴定人经研究讨论,设计并确定了颅底蝶窦解剖的步骤与手术路径,并决定运用研究室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虚拟解剖+尸体血管造影术”进行血管损伤探测与定位。虚拟解剖结果示左颈内动脉虹吸弯部见一蒂状结构与邻近蝶窦内相通,尸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蝶窦内假性动脉瘤形成,检验结果与鉴定人之前的推测一致,即:死者符合头部外伤后左侧蝶窦内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鉴定还原了事件真相,顺利解决了委托方的问题,并于实践中检验了新技术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虚拟解剖”是一种独立、客观、微创的新型解剖方式,主要是利用影像学技术(CTMRI)构建人体器官组织的图像,为判断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提供线索的一种非侵入性(微创)的解剖手段。通过运用虚拟解剖技术对尸体损伤、病变、异物进行探测与诊断,从而解决法医学身份识别、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致伤方式与损伤重建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国家采纳虚拟解剖结果作为法医学证据参与法庭审判。可以预计,虚拟解剖技术在今后大量、广泛的法医死亡调查中将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损伤和死亡的分析鉴定方式。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