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留学生”:痛并盲目着
小留学生,痛并盲目着
已移民加拿大的一位企业高管,有一双儿女,一个就读于国内教学体制下的学校,另一个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完全西化的教育模式下就读。这里,借用一下今年春节晚会某小品力推的流行语: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位企业高管说得有理,中国教学有中国教学的优势,他女儿的性格,对于系统的知识学习如饥似渴,适合于国内教育,对以后她的就业有好处;外国教学则有外国教学的长处,他的儿子的性格,总爱异想天开,个人能力颇强,更接近国外的教育模式,这于他的创业有大益。身为家长,以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是正确的。
留学,从中外教育体制理念说开去
华裔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的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曾经发表过非同寻常的见解——
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面对现实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
杨振宁教授则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先生还通过他所指导的一些中国研究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某种共性: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
美国的基础教育,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知识的存储及“应试”能力。
以国际数、理、化“奥赛”为例,中国对其重视程度大概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一位参赛选手获得金牌,其所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们,比孩子发明什么都高兴。对此,美国的中学要看淡很多,有的甚至连正规的辅导也不进行,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考试而已,是对学生某种或某些能力的测试,不能替代和超越实践。考分诚重要,创新价更高。
中国的教育优势是具有优异的电脑存储器,但个人处理能力却不强,几乎还处于“586”时代。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二、三个能写软件的,有硬件设计能力更微乎其微;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有见过模具和注塑机,根本谈不上设计。
美国家长认为,取得高分数固然很重要,但这对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成绩更多的是在取悦他人。
虽然,孩子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但中国的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校强调并执行着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对学生统一的严格要求,客观上缩小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被磨蚀了。美国学校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程度,远没有中国学校那么深。
当然,创造力不是未来的一切,科学创新还必须以牢固的知识为基础,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科研领域的坚实的学科功底,当不成学科带头人,也是有力的助手,这不容置疑。
由于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模式不同,国内高分学生不一定就是外国的好学生,而在国内考分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是差学生;但是,那些常发誓努力、自控力很差的国内低分学生,到了国外几乎很少不惹事生非而突然成为好学生的。
很多没有成功的小留学生,是国内和国外不同的教育理念碰撞的受害者。
竞招、高考与留学
优秀生源,是世界各高等院校追求的永恒主题,国际化也是世界上所有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对人才的争夺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
这几年,香港的一些大学一直都在内地招生,这些大学可参加内地本科一批的录取。2005年,北京一位理科状元被清华录取,最后却移情香港读书。同样,北大也有录取生,不去北大报到,而“转头”去香港和国外读书。
应该说,高考的价值取向是精英人才,它的功能定位是区分和选拔。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从培养少数高级人才向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转化。
中国教育界对“一考定终身”的现代“科举”制度已经有所觉醒,并体现在行动上,教育部允许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意味着有一定数量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有可能进入理想高校。
然而,对于这样的改革,不少家长却颇多龃龉,他们认为这里存在着“公平、公正”问题。因为尽管一刀切的高考有种种弊端,但毕竟有统一的标准。“看就看真本事哩,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才是硬道理。”他们怀疑,在没有一刀切的硬性条件下,大学是否会成为校方的创收和腐败的温床。
于是,有人不再等待。一批又一批的小留学生,率先而为,绕开或丢弃中国高考,走另一条路。但中国的不少孩子,走留学的路子,太需要融合力和自制力。这些曾经被老师看管惯了的孩子,猛一放开,就撒丫子了,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小留学生之路,不是鲜花盛开的享受路,而是生有荆棘的探索路。
小留学生们面临着什么
一般来说,现在出国就读的“小留学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其父母也大多是70年代生人,他们以出国读私立高中的居多。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已占所有出国人员的70%—80%.
深圳大学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有86.6%的中学生希望出国学习。对“小留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小留学生”父母收入往往较高,思想观念较为开放,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不少父母一方或双方从事外经、外贸工作,一些家长甚至自己还有海外留学经历,对国外生活比较了解,也有一些家境特别富裕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往往不惜一掷千金。
而在对“小留学生”出国初衷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两类情况较为突出,即一为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将来就业前景不妙,看不到大的发展前途,希望留洋改变将来的“命运”;一为有些本钱,准备将来全家移民国外,故把孩子留学当成曲线移民的第一步。
当然,除以上原因外,各家都有要念的经。但不论基于何种情况,出于何种目的,身处何种境地,这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被想象中的海外美景强烈吸引。
然而,许多小留学生到国外陌生的环境中,由于没有在文化适应上做好心理准备,对留学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相当陌生,在文化磨合中,小小年纪的他们——很难以平常心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留学心境日益糟糕,心理问题逐步凸显。
比如焦虑和孤独。据了解,中国的小留学生,在美国读书的日子“并不轻松”。大部分出国读高中的小留学生,都是从11年级开始读起。在美国的高中体系当中,11年级是较难的一年,也是充满竞争的一年。初到美国,文化差异、环境不同、听课困难等因素,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而由于美国大学录取对学生的区域来源有限制,在美国高中里,亚洲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在留学生涯一开始的时候,几乎很少有小留学生不感到“孤独”的。据报道,孤独与无助,曾使一位来自大连的李姓中学生,到温哥华几个星期后就自杀身亡。
在英国一所大学攻读经济学本科学位的颜小姐,也曾经历过小留学生生活,她从16岁起就住在英国寄宿学校并完成高中学习。她认为,“低龄学生在出国前应对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这样能集中精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会被异国的孤独感所淹没。她在英国最深的体会是:“再辛苦也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坚持、坚持,就能到达彼岸。”
由于背负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求学路上,心智都尚未成熟的小留学生们艰难前行。几乎每走一步,他们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无奈状态。他们承受着学业繁重的压力,品尝着在异国他乡的不如意,游弋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激烈碰撞中,相对享受超越自己的昙花一现的成就感,则是九牛对一毛。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不惜花巨资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出一把力,但孩子的表现多数孤独无望、差强人意,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孩子出国留学至少应该提前5-8年做准备,尤其是经济、文化认同和外语能力方面的准备。小留学生去留学,目的是考上外国的大学。而外国大学,尤其看重综合素质、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没有足够的发展潜力,一旦出去,尝不到甜头,将会吃到更多苦果。
“留学垃圾”令人担忧
国内外一些媒体不断披露,“中国已经成为盛产留学垃圾的最令人头痛的国家”。
与别的国家相比,许多的中国孩子身上缺乏一些重要的能力:比如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积极动手能力、缺乏融入表情和表达能力、缺乏与人分享的能力、缺乏宽容和谅解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主要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父母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关。
国外的社会环境、文化差异以及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时间安排,都要求出国留学的孩子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好的自学能力,有较强的自控与自理能力以及较高的辨别判断能力等,而要求一个个小留学生都具备这些素质,真是勉为其难。想超越成长,必然遭到成长异化的报复。
16岁出国的少年王濒,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几乎没有学到任何知识,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耗尽了3年的青春和父母50万元的积蓄,最终一事无成,悄然回国。由于无颜面对父母,他没有回家,而是在一家宾馆里面当服务员,回国3个月后才被父母找到。
一个17岁的小留学生苏某因逃学过多,被取消学籍。哭哭啼啼地离开悉尼机场的时候,记者问为何哭啼,他说:“我恨爸爸,他给了我太多的钱。”多少?大约20万澳元。这是澳洲中产阶级全家五六年的开支。难怪有人说,如果你想害孩子,就大把大把地给他金钱挥霍吧!
新西兰政府的一份报告说,新西兰每周平均有25名来自亚洲的小留学生堕胎。来自福建的一个女孩到新西兰留学就读。一年后母亲发现女儿已有身孕。这个女孩告诉记者,她班上14名中国女中学生,有9名与男友同居。她说:“人生地不熟,心里不好受,又学不好,只剩下恋爱还有点儿感觉。”
曾有一位在新西兰留学的小留学生为斗富,放假时乘飞机到香港红灯区“潇洒”一番,然后带着照片回来比试,看谁找得“更靓最嫩”。
还有,一位广州女孩赴澳洲留学4年,没有拿到任何文凭,反而抱着自己的黑婴儿回家。福州一位高中一年级男生到欧洲留学,两年后就不要家中寄钱了。得意的父亲逢人就夸儿子能自立。后来,才知儿子被当地一位57岁的富婆所包养。
诚然,给小留学生全贴上“垃圾”标签,是不公平的;优秀的小留学生也有,其中不乏顶尖者。留学澳洲的河南学生张征,在维多利亚州中学会考中得第一,受到澳洲总理的接见。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广东女孩Joje在32门课中,27门“优秀(HD)”,5门“优良(D)”,因而获得校长荣誉奖章。
但是,从中国小留学生的总体效果看,负面效果远大于正面效果。对“留学垃圾”的不断产生而言,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小留学生留学的结果取决于4个环节——留学生本人、留学生家长、中介公司、国外学校。现实的情况是,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盲目跟风;中介公司鱼龙混杂,国外学校骗局多多。这样,必然使更多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