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包头地区全面小康进程
[摘要] 包头地区的小康进程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 经济 协作,构建特色经济,已成为该区域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必然。
[关键词] 包头 区域经济 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 中国 经济 发展 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是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 理论 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全面推进 现代 化建设的 政治 宣言和行动纲领。所以,认真 学习 十六大精神,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包头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对加快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包头全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后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了"大同"、"小康"思想。孟子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既包括了社会相对稳定,也包括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既有"恒产"。荀子强调礼,重视法。西汉《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理想社会,认为"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古代思想家们所描绘的小康社会大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基础上。近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古代小康社会的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乌托邦式的设计,赋予它很多的思想内涵。今天与"小康"相关联的词语在老百姓的话语中意频繁出现,亲切而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借用了"小康社会"这个名词并对其赋予了全新的 内容 。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4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①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列为"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作了更加详尽的描绘:"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不断完善。""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到2000年,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 工业 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 教育 体系、 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 自然 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国务院发展 研究 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 参考 世界许多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编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远景发展的目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及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经济主题 1、人均GDP(美元) 3000
2、非农业就业比重 60
3、恩格尔系数(%) 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农村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30以下 40以下 50以下
4、城乡居民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人均村收入(元) 20000 8000
5、基尼系数 0.4以下
社 会主题 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100%
7、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8、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75
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 10
10、犯罪率(起/万人) 15以下
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 0
12、能源利用效率 千克煤当量产出达到20元(1999年价格)
13时用经济改善过水源的人口比重(%) 100
环境主题 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正在研究
制度主题 15、廉政建设 万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件数降至10起
16、政府管理能力 非正常死亡率降至5%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总计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5项指标、社会方面8项指标、环境方面1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整个小康社会的状况。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立足于国家和都区的现实基础,认真对比差距, 探索缩小差距的 方法 和途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