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试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十大问题一
摘 要:可持续 发展 战略成为 中国 城市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初步以哈尔滨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背景、依据、准则、 方法 、战略目标、 社会 措施、经济 措施、工程措施、生态建设及与国家政策的战略对接等十大战略 问题 。
空间尺度/城市问题 | 宏观 (城市-区域) |
中观 (城市) |
微观 (城市社区) |
城市经济 | 城市间职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缺乏特色,重复建设 | 城市经济活力不足,经济效益差,单纯追求高、大、全 | 城市中许多 企业 面临困境 |
城市布局 | 大城市建成后不断以摊大饼式地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布局杂乱,乡镇企业过于分散 | 开发区过多过滥,土地资源浪费,老城改造更新和 历史 欠帐较多, 环境保护不够 | 社区服务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等不尽人意 |
城市基础设施 |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缺乏统盘考虑,以邻为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 对城市发展需求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 供给不足 |
城市生态 | 人口持续膨胀下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旱化 | 三废污染加剧,植被、地表破坏严重,地下水资源减少 | 缺乏公共绿地和休闲环境 |
城市形象 | "千城一面" | 城市风貌缺乏鲜明个性和高品位形象特征 | "千楼一面" |
城市管理 | 战略、宏观上缺乏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缺乏分类指导 | 条块分割,存在盲目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短期行为 | 简单化 |
地市合并后的哈尔滨市国土面积达到5.3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14.9万人(1997年),在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城乡关系、空间开发强度与次序等矛盾也有所增强,这类矛盾的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发展政策加以调控,才能使哈尔滨市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质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形象质量、城市文化质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 影响 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两个根本转变:国家政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指导
从我国的宏观政策来看,我国《国民 经济 和社会 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这一跨世纪的战略中提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举措。
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城市发展改变原来固有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城市的具体指导意义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变革(见表2)。
表2 中国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方向 分析
计 划 经 济 |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 |
规划 哲学 | 以人为中心 | 人与环境并重 |
规划目的 | 贯彻国民经济计划 | 与国民经济计划相辅相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
规划任务 | 以建设为主的物质性规划 | 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
规划方针 | "十六字"方针: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 尊重人、 自然 和 历史 文化,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
规划 内容 | 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平面、静态) | 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规划、景观风貌规划、城市管理规划有机结合的环境整体规划(立体、动态) |
规划 理论 | 单一的建筑学 | 建筑学、地 理学 、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园林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协同作战的城市学 |
规划标准 | 严格贯彻国标 | 与国际标准对接并突出地域性特点 |
规划 方法 与技术 | 定性为主 | 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定施的综合集成与"3s"等技术应用 |
规划视野 | 就城市论城市 就区域论区域 就现状论现状 |
以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 研究 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 科学 调接 问题 |
规划审美观 | 空间形式美 | 生态和谐美 |
规划价值观 | 高标准、高消费 | 适应性、可持续性 |
规划主体与城市建设投资渠道 | 政府由上而下进行拨款、投资 | 政府、 企业 、外商、上、下、左、右等多渠道、多方式 |
规划管理 | 领导决策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问题 | 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领导决策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
三、三个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准则
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四、对市情的再认识棗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坚实基础
科学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必须对城市市情进行重新审视,从中挖掘真正有意义的优势条件,同时认清不足,以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订有明确依据。
地市合并给哈尔滨市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哈尔滨市成为全国各省辖市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城市,同时宏观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二元化程度加大等给哈尔滨市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当前,对市情再认识和科学评估应重点把握住 影响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区位因素、历史基础,综合经济基础,知名度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
哈尔滨市地处我国沿边开放的第一线,黑龙江省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发展程度最高、国际合作前景最佳的省份;从国际合作的区位来看,哈尔滨市处于东北亚腹地,是欧亚大陆桥重要的城市;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来看,哈尔滨市是我国寒地中最具实力的城市。总体上讲,哈尔滨市的宏观区位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随着中俄贸易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关系的改善,哈尔滨的宏观区位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2.历史基础
哈尔滨历史上就曾是东北北部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哈尔滨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 交通 枢纽。至二十年代初,日、苏、英、美、法、德等国在东北北部经营进出口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于哈尔滨;1914-1931年先后有33个国家到哈投资办企业,占外商在东北主要城市投资总额的33.6%;有28个国家14个外国侨民居住在哈市,共有16个国家在哈开设领事馆,国外设立的 金融 机构16家,外国商店最多时达2502家,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个重要城市有经贸往来②。可见,从历史上哈尔滨市就是一个国际化非常强的都市。
3.综合经济基础
从"一五"时期开始,哈尔滨市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重 工业 基地, 目前 ,哈尔滨市的机电设备、工量具、中小型轴承、医药、亚麻纺织已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生产基地。地市合并给哈尔滨经济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使哈尔滨市成为我国省辖市中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经济效益随着设备陈旧等原因的下滑以及城乡二元化经济格局也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4.知名度优势
哈尔滨素有"中国冰城"之美誉,哈尔滨的知名度首先来自她是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作为中国的"冰都",哈尔滨冰雪节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9 6 冬亚会的召开,使哈尔滨在世界冬季 体育 活动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哈尔滨洽谈会已成为与"广交会"齐名的重要贸易盛会。哈尔滨之夏 音乐 会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国家级音乐文化 艺术 活动盛会。另外,城市建筑的欧式风格、"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及众多知名的文化活动也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作为中国寒地城市的象征,哈尔滨正日益走向世界。
五、"五定集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制的方法论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